
又到了深夜,所有的“任务”都告一段落,开始了我的日更写作。
已经习惯了在晚上写东西,似乎只有在这样相对安静的空间、时间里,才能正儿八经地把自己的想法、思绪和心事娓娓道来。
但是娓娓道来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是在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场域里,心灵自由、思想自由是最基础的,这样的才能写出一篇无拘无束的、自由“奔放”的文章。
这时的我,心里必然也是轻松的,因为思想不受限,才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比较打动人,至少在我以往的写作经验里,的确是这样的。
如果有一天,我告诉自己,文章要这么写,整体的布局要偏向“对称”分布,在某一部分必须突出某一个点……等等诸如此类的限制,我想,我思想的源泉会枯竭的。
这种情况下,我是真真写不出好东西的,即便用上了“开始写、接着写、写完它”九字箴言,但也只是写完了一篇文章而已。
试问,没有灵魂的文章,又如何有灵性呢?!没有灵性的文字,又如何能够让人为之“眼亮心动”呢??
或许,我内心深处真的有某种声音存在,文字和写作是思想外显化的自然产物,不应该被有形的物质捆绑,而失了字里行间本真的灵动。
纵如那人工挖掘的池塘,即便占尽良田百亩,又怎及那小河小溪里潋滟的水光,更让人向往。私以为,流动的就是活的、有张力的、有生机的,即便是条鱼,不也希望待在活水里吗。
当然,也不排除自己的功力尚浅,不能够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穿梭得游刃有余,眼界虽囿于栖身的一隅之地,思想和灵魂也必须在路上,不然,倒真是自己给自己筑起了一道墙。
反观自己,实力还匹配不上理想状态,热爱已然变成了习惯执着,这种状态下,或许坚持朝向自己感受到的最舒服的状态,才是最合适的,才是更容易出结果的。
毕竟所有的正向反馈,都来自于自己心流状态下的产出,而所有的支持和鼓励,都是一个人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激励,这种激励产生的能量,便是通往理想的助推器。
忽而也明白,所有的文章里,最讲究的是章法,最不讲究的也是章法。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一句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如今看来,虽是佛教中的修行用语,但用在对事对物的理解认知上,也同样适用。
寥寥数语,道破玄机,而此前,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经历,后知:
写文是文,写文不是文,写文只是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