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宝鸡的工业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也知道在抗战期间,从武汉、上海等地迁来好多工厂。在抗日的烽火中,作为大后方的宝鸡工业为全面抗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于是周六上午与同事约好到位于宝鸡市长乐塬的抗战工业遗迹公园一游。
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大门上午十点驾车赶到位于斗鸡地区的长乐塬,也就是原宝鸡申新纱厂旧址,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口上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的泛着铁锈色的大字。大门的西边是一栋砖青色的建筑,大概有四五层高,一层高且面积较大,屋顶为人字形,主体为正方形建筑,其上是一个巨大的表盘,黑色的时针、分针在白色的底盘下显得十分醒目,总体风格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风格十分接近。而大门的东边是六、七栋一层的建筑,整体虽为一层,但高度很高,大概有现在的四五层楼高。墙体均为青砖,其顶很有特色,为圆弧形的薄壳建筑。再向后看则是一栋巨大的建筑,大概有三四层,其上书写有福新申新大楼六个红褐色的大字。此时,冬日早晨的阳光照的正好,整个大楼笼罩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俞显巍峨壮观。
申新纱厂办公楼顺着大门,向东边走去,左手是一排窑洞,窑洞门口面向南边,凛然地矗立在冬日的暖阳中,窑洞的后边就是宝鸡的北塬,塬的断面显出一种厚重的黄褐色,其上长满各种树木,大都叶片稀疏。路的南边,紧邻由东往西的陇海铁路,其上跑着老式的载满货物的火车,想想当时的申新纱厂,交通还是很便利。
窑洞车间的大门口走不多远,就走到了博物馆的售票处,购票并请了导游,一行人随着导游的讲解走进了当年的窑洞工厂。通过导游的讲解,知道了申新纱厂自抗战爆发后,1938年决定从武汉搬迁,自8月开始到同年10月就将2万纱锭、400多台纺织机械以及3000千瓦时发电机搬迁至宝鸡斗鸡地区。1939年,申新纱厂就开始了试生产,后期为了防止日本飞机的轰炸,自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建成了24孔青砖箍砌而成的窑洞车间。长度在60米以上的有7孔,最长的达到110米,7孔长洞通过6条横洞贯通链接,窑洞总长达3.5华里,建筑面积4831平方米。
排列整齐的机器一行人在导游的讲解下,依次参观。窑洞内部环境极佳,所有的建筑都是按照图纸严格施工。后期的改造,灯光设计很好,里边可以看到安装于窑洞内的各式棉纺机械,通过灯光的变幻,真实再现了当年的生产场景。再仔细看那些纺织机械,大多是美国或英国的设备,好多生产时间是1920年左右,距今已过了一百年的时间。窑洞的墙体上,用灯光展示着当年的一些文物陈列。最让人感慨的是当年的设计图纸,其上字体规整美观,彰显当时知识分子严谨的工作态度。更有茅盾在1943年在《见闻杂记》中所写的文章《“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对当时的宝鸡以及工业内迁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述。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参观申新纱厂后在演讲中说到:“关于申新方面,我想最动人的地方,是动力设备很伟大,我在重庆也看了几个纱厂,但是申新的特别大,设备也好”。是的,正如林语堂所说,当时的申新纱厂提供了整个西北地区的战时应急物资的生产。申新的员工们在这一片厚重的黄土地下,筚路蓝缕,冒着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工厂生产需要什么就建造什么,创造一切条件形成产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着工业界的力量。
这是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在临近窑洞车间的出口,上边写着六个大字,“努力干、一起干”,我想这就是当时申新纱厂的企业文化。简单、务实,真正的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努力干,一起干”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以窑洞车间展板上的一段话来结束吧,“24孔青砖砌就、天圆地方的地下长廊,就是一条宝鸡抗战工业的历史长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通3.5华里长的丰碑,一直横卧巨遂之中,倘若竖起,便足以刺穿古原,直指青天!”
2020年12月26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