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打开腾讯新闻首页的第二条就是关于前些日子微博放出来的乡村10岁幼女被隔壁13岁堂兄奸杀的具体报道。
导言起初我看到这种未成年犯罪的新闻报道还会唏嘘好一阵子,感叹科技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犯罪年龄居然越来越低龄化。但是现在已经快麻木了,因为频频爆出来的案件太多太多了。
继“沅江三中16岁少年杀师案”、“河北定州4名未成年人顶楼杀人焚尸案”、“12岁小学生弑母案”…一件比一件令人发指,而犯罪者的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他们不是什么令人闻风丧胆的变态杀人狂 ,他们中的大部分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邻居家的熊孩子、不上进的不良少年、村里的孩子王、远方亲戚的孩子…有可能在他犯案的前一天还在你家的小卖部里买过零食,在你家的网吧上过网。
而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却不断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下限。(其实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去年我老家隔壁县有一个连环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就是在麻将馆里被逮捕的,警方调查的时候街坊邻居都说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大部分都受过他的帮助。)
回归我今天要谈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越来越高?
从新闻报道上来看他们的杀人动机其实并不复杂,网瘾少年为了网费和游戏充值去收保护费结果冲动杀人,12岁少年吸烟被母亲发现抽打持菜刀砍20余刀,因老师严格和老师发生争执情绪激动捅26余刀,因为对性的好奇性侵少女怕被发现遂杀人。
这些动机最初的起因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口角、争执、愿望得不到满足、对性的好奇。这些在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常见的,可以说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这些犯案的少年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情绪易激动,容易失控,没有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一般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基本都能保持理智,能够自我排解,而惨案的发生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抑制住内心那股邪恶的冲动。
很多的热心网友呼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这些“小恶魔”抓起来,不让他们再为祸人间。确实,这个提议可以减少这些未成年以后再次犯罪的几率,但是这能够解决现在未成年人频频犯罪的根本问题吗?很显然是不行的。
真正要解决这类问题要抢在他们犯案之前解决问题,而不是预防二次犯罪。
我在网上又找了近十年的未成年犯案的典型案例,发现了其中大部分孩子都是农村的留守儿童,部分是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爷爷奶奶抚养的居多。这意味着什么呢?
“农村”意味着成长条件教育资源的差异,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然为什么会有孟母三迁的典故流传至今呢。
“留守”和“单亲”就意味着至少父或母有一方的陪伴教育的缺失。不要小看“父母陪伴的缺失”,这真的是一个对孩子性格成长影响很大的一环。我作为过来人深有体会,因为父母性格不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然后就各自外出打工,我从小就特别缺乏安全感,自卑,多疑,和别人受到同样的挫折更容易自我怀疑,谈恋爱会非常小心翼翼,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抛开性格上的影响,对某些行为影响也不小。不论男女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青春的问题。性相关的问题暴击最高。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上的某些网站来了解,满足性好奇的同时也受到很多不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少年的思想很有可能会受到侵蚀。
“爷爷奶奶带大”其实反应的主要问题是溺爱,在溺爱的同时就难以树立一个在孩子们心中有分量的形象,说话没分量,没有父母的约束引导,叛逆期的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
这些点点滴滴汇总起来还是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错误引导(包括身边接触到的人,社交网络各个方面),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了孩子的心理身理没能健康成长。
其实不光是这些已经犯了错的孩子有相关问题,有很多人的成长环境都是这样,不能说没有犯下错这些成长经历就无所谓了,这些小时候成长的经历形成了我们世界观的地基,再高的楼阁也是基于上的,所以这些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被世界温柔以待。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求粉求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