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容易因为不好的事物耗费大量的注意力。一遇到不好的事物,眼睛就局限在这些人事上,而完全看不到其他对我非常好的大多数人。
起初是从打王者荣耀开始的(我平时会通过打游戏快速把自己从学习或其他状态抽离出来,释放压力)。总是被队友抢走自己辛苦打的还剩一滴血的buff,其他被抢的队友也都很郁闷,这种占自己队友便宜的人确实缺德。通常大家都会指责坑队友的行为,抢野的人却说:“怎么那么小心眼,不就抢你们几个野怪么?”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确实让我开了眼界,于是我完全没心思打游戏了,心想“有这样的队友赢了也不开心”,其他队友也说了两句,指责完后就继续专心打游戏了,而我一个人生着闷气如愿的等到了我队的输局。
后来我才醒悟,我应该好好珍惜哪些努力打赢的队友,而不是和一个自私的家伙怄气呀。真的不要小看打游戏,因为虚拟世界谁也不知道谁,不必伪装,最真实的心气都显现了出来,因此我确实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
游戏里的事情引人深思,回想一下我平时和周围的人相处,也呈现出了相同的模式。比如我刚到一个团队,在与一个比我早进一年的“师姐”交流相处过程中频频让我感到很不自在,很不舒服,甚至一度摧毁了我的自信,回家寻求家人的社会支持后,我才恢复了内心自洽,重新投入工作学习中。但后来我不再喜欢和团队里的其他人交流,或者说交流起来很谨慎。因为不想再轻易暴露自己而再次受到伤害。可是在同样的团队里,有对我非常好的人呀,他们不计回报的帮助我,我们相处的也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伤害,忘掉了与其他人美好的相处状态,最终选择不再交流。
我怎么总是只看到事物的负面却忽略其积极的一面呢?这样下去我恐怕会经常掉进坑里,耗费本该做正事的注意力。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么?我有些难过,紧接着脑海中忽然想起那句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其实大多数人都会多少掉进只看负面的怪圈里而不自知。比如,我在上雅思写作课的时候,老师拿出范文后,大部分的学生立马开始挑刺,这篇文章哪里哪里不好啦,这是几分的文章啊。老师无奈道:“拿到一篇文章,我们应该去看这篇文章它怎么写的好,而不是去挑人家的刺儿,一篇满分文章,被我们800个人挑毛病,也能多少挑出错误。”
再比如在职场上遇到确实存在某些问题的“烦人”同事,我们很容易控制不了自己厌烦的情绪。譬如,听到对方说话就烦,与对方相关的工作就忍不住拖延。可是这样下去不仅会拉低工作效率,最后还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想讨厌的同事了,而领导和其他同事看到的只是你情绪化的状态以及对工作的敷衍,反而会树立新的敌人。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察觉到自己一贯的行为模式可能导致负面影响时,一定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多反省自己,而不要总玩归咎于人的游戏。
那么从自身出发,我们怎么才能不陷入负面视角呢?
转移注意力是核心方法论。
武志红老师说:
外在行为反映内在思维模式。
注意力总是放在不好的事物上,关键是将注意力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来。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坐标系去衡量别人的行为方式。有时我们会碰到一些人做出莫名其妙的的蠢事,因为不了解背后的原因,所以并不理解。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负面视角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件事/人平时是怎样的?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我是不是该去做正事儿了?或许你会有更好的问题,不过目前我能想到的自省问句就是这些了。
内在想不通,就先做正确的事。熊太行老师讲过用“演技”做屏障:
想象自己在拍一部电影,其他人是群众演员不是什么大反派,自己是一个大明星,要注意公众形象,不能耍大牌,对群众演员要保持基本的礼貌,如果你要拒绝他们,态度要客气、委婉。把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分开。
跳出圈子看问题通常能让自己不过分纠结损失。如果暂时不能从自己的内部和解问题,那就先从外部行为着手,先做对的事情,用行为影响自己的思维。看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带来的好处之后,往往比用负面行为带来的坏处警告自己有效得多。比如,你虽然心里还在生气,但外部做的是正确的行为,事情慢慢好转,心情也会慢慢变好,对于最终的好结果,之前的一些摩擦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或者做完事情后发现自己拯救了大量生闷气的注意力,用来完成有用的事情,没再陷入负面视角的大坑中,就可以夸一下自己:哇,我又成长了!
很多问题加上长期两个字,意义就立马不同了。当我们跳出圈子后,往未来看这个问题还重要么?如果我总是生闷气,长期来看会给我造成多少损失?如果我不再负面视角,长期来看我成长的长期会“缩短”多少?
解决了负面情绪才能集中精力做事。总结一下跳出负面视角的方法论:首先将注意力的焦点从外部转移到自己的内部来,如果解决不了就先用正确的行为倒逼正确的思维,最后从长期看问题才能看清什么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