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解密最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孩子走神和小动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豆豆上课,看着窗外,就开始愣神,不知道在想什么,半天回不过神来。老师过去敲敲桌子,一下子回过神来,不好意思的看着书本。没过一会儿,又开始愣神。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回到家里,妈妈陪着写作业,身体扭来扭去,一会儿捡橡皮,一会儿去喝水,半个小时的作业,磨磨蹭蹭2个小时完成。
我相信很多家长听到这个例子都深有感触,一脸无奈,我家孩子就这样,可把我气坏了。不提学习其乐融融的一家人,一提到学习就鸡飞狗跳。
让我们回到例子本身,对其进行分解。豆豆让家长苦恼的行为有2个,第一是爱走神,第二是小动作特别多。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围绕这两个行为展开,共介绍4方面的内容,第一,我们需要了解走神的原因;第二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少走神;第三小动作多的原因是什么;第四,我们有什么办法减少小动作。
让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部分,孩子为什么这么爱走神?我们先来看看走神的定义,走神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适用于各种年龄阶段。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适用于各种年龄阶段,走神这种现象很常见,不仅孩子走神,成年人也经常走神,比如我们在开无聊的会议,听不重要的讲座也经常走神。看到这里,家长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也经常有的行为,是不是该对孩子降低一下要求。
那让我们了解一下走神到底为什么?他是有生理和心理基础决定的。
第一个原因,走神是大脑对于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说白了就是大脑自己刺激自己。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觉得无聊或者大脑不兴奋的时候,更容易走神,是因为大脑需要不断接受外界刺激,来进行自我完善,是大脑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大家可能会疑问,我走神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为什么说大脑在进行自我刺激?明明在休息。其实不然,科学家发现,走神时大脑的血流量只比精神集中时低5~10个百分点,而活跃区域面积比精神集中时还要大。功能性核磁共振表明,我们在走神的时候,大脑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浸下来,负责评价、回忆、想象的脑区异常活跃,这也就是我们走神的时候为什么会天马行空。从科学的角度讲,大脑从来不会真正休息,那么一个由来已久的谜团也就能说得通了:为什么大脑需要耗费人体20%的能量,但我们已知的大脑活动其实只需要5%的能量呢?科学家将剩下的15%的能量称作大脑的“暗能量”,正是休息状态下的大脑活动耗费了这些能量。也就是说,大脑是天生工作狂。走神对大脑来说是另一种工作状态而已。
家长会更疑问了,走神这么浪费能量,就别走神了。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不断进化,保留下来的走神肯定会有意义。原因在于刚才提过的大脑需要复杂多变的刺激,需要战胜无聊,来对自己的大脑系统进行维护。一但外界提供的刺激不充足,大脑维护就会受到阻碍。无聊就是大脑刺激不足够的表现。走神的意义其实就是为了战胜无聊。
我相信说到这里,家长应该明白,走神是人类共有的特性,孩子可能觉得无聊才会走神,那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大脑得到足够的刺激,从而减少走神。
走神的第二个原因是前庭器官发展不足导致。家长可能会疑惑了,什么叫做前庭器官呢?人有7大感觉,其中4个最基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大家都很熟悉。前庭觉是另外一个感觉通道,他的感受器位于我们的内耳窝内侧,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
我们家长需要了解的是前庭器官的作用是什么?前庭器官会接受眼前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信息,进过前庭神经核进行过滤,将信息再传递到大脑,使大脑不至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有的孩子,你会发现,你叫他,他不一定搭理你,你叫了好几声,他才回复你。你问孩子,我叫了你这么久,你都听不到吗?孩子一脸无辜的说,我刚刚听到。如果我们的孩子经常这样,家长要注意了。我们的孩子可能前庭器官发展不足。孩子接收的信息太多了,太混乱,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要注意什么。
家长这时候就会问了,前庭器官如何发展呢? 前庭器官其实在胎儿期就开始发展了。一般顺产的孩子前庭发展会更好,因为前庭影响平衡感,胎位正确就是平衡感的表现。听到这里家长会苦恼,我家孩子是刨腹产怎么办?没关系,孩子出生以后前庭器官不断发展,比如孩子学抬头,爬行都是前庭器官的不断发展。
前面我们提到的都是走神的生理原因,那接下来说一下走神的心理原因。
走神也是孩子缓解压力的方式。听到这里,家长可能要暴跳如雷了,作为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有什么压力。
其实家长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下,我们一直告诉孩子你应该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告诉孩子学习的标准是什么。和家长的每日互动,大部分都和学业有关系,当孩子不知道父母的标准是什么,家长不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越来越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而家长一直要求孩子,你要做的好,孩子就会觉得很无助,脑子里面全是情绪和想法,这些已经让孩子身心疲惫。所以上课、回到家用走神来应对自己的压力。或许您不能理解,就这一件事情,还让它想的如此复杂。但是孩子终归是孩子,他的思想意识并为成熟,克服焦虑是他的本能,孩子自我保护的方式。
讲到这里,我相信家长们了解了孩子走神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也会更加宽容孩子走神这件事情,作为家长应该做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因为杜绝走神是不可能的。如果想消灭走神,只能消灭带来走神的客观事物本身。所以接下来让我们聊聊如何减少走神的好方法。
第一,我们知道走神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支配走神,达到课堂质量。我们可以选择课前走神。这个方法,对于大孩子来说会比较好操作,对于小孩子操作起来就比较难了。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试着课前想一个事物,比如苹果,发散性思维好的孩子,没准会想到亚当夏娃了。听到铃声响就收住自己的小想法。
第二个方法针对走神的生理特点,我们通过刺激前庭器官,提高大脑过滤信息的能力,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减少走神的频率。那么刺激前庭器官的方法有哪些呢?我可以推荐一些家里方便好操作的活动。前庭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来维持各种功能,首先是抗重力感,让我们身体可以平衡的站在地面上。
第一,所有抗重力抬头的项目都会刺激前庭器官,比如小燕飞、趴地推球、小推车等,根据孩子体力情况,每天可以10-15min,微微出汗最佳。
第二,旋转类项目刺激前庭最有效,推荐项目摸墙转。旋转中还能保持平衡的能力是刺激前庭的有效手段,像久转不晕和一转就晕都是前庭不好的表现。这个操作是需要专门的感统训练师来指导最好。需要转完以后看眼球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可以从20圈开始,左转完右转,切记不能一会左一会右。转完以后微微晕,不眼颤。无感觉或者吐了就要适当增加或者减少单次量。在做旋转的时候,一个时间段做一组即可。
第三,针对听觉、视觉进行训练,目前孩子听课以听通道为主,视通道并用的双通道接收。增加孩子听和视的能力,提高孩子敏感度也有助于减少走神。下面我分享几个关于听觉和视觉家庭小游戏和项目,家长们可以借鉴一下。
听分辨分享2个小游戏。第一个,准备不同的器具,锅碗瓢盆等和一双筷子,用筷子敲击让孩子听高低音;第二个,听节奏快慢走,通过家长用拍手的形式快拍和慢拍的节奏来让孩子快走和慢走。这两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听的分辨能力更强,听觉更敏感。平时也可以在家里带孩子听绕口令,说绕口令,看孩子的听说通道是否一致。
第二个是听广度的游戏,广度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听一句话的时候,能够听到更多的字。提供给家长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叫学电视,家长可以随便找一个电视节目或者喜欢刷抖音的家长直接找个抖音段子就可以。家长一句句的学,要和视频里的话一模一样,孩子认真听,挑家长的错,这个游戏孩子可喜欢玩了。挑家长错这件事情还是还是很乐忠的,平时家长总挑孩子的错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游戏要家长有参与,在玩中提高孩子的能力。
另外再提供一个提高听知觉,减少愣神提高注意力的听觉项目,叫即时听写。
操作过程是,家长可以任意说一组数字,在10-15位左右,说的要比孩子写的快1-2位,让孩子不抬头边听边写,每天练习10组。需要注意的是数字不要按照顺序说,比如123,要打乱如533605。如果想跟上,走神可是做不到的,经常训练的孩子会发现走神现象明显减少。
对于视知觉的训练最经典的项目就是划消既,可以练习孩子的视广度还可以练习视分辨。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比如3min内和家长比赛看谁找的多。操作为,从左往右一行一行的,像看书一样,找到某个字或者某个图形找划掉,边划边数。时间到了家长和孩子各自汇报找到多少个。家长可以通过比赛的性质来进行,但是家长不要太快了,容易挫伤孩子自信心。同样的时间,找同样的字,有的人找的多,有的人找的少,家长还可以检查一下是否有丢漏,这就是视知觉能力的差别。但是做这个题的时候,是不是想走神就不太容易了。家长可以带孩子经常在家里比赛做,对提高孩子视知觉很有帮助。
第四个是家庭教育手段,这一块我们放到后面和小动作一起来说。
下面让我们来说说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另一个问题小动作,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家长会说,同样的班级,有的孩子就能乖乖听课,为什么我家孩子就动来动去。其实这是由每个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4种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应4种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分别是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兴奋型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兴奋。活泼型的孩子就会活泼好动,安静型的孩子很安静,抑制型的孩子容易压抑自己。孩子的行为是由他们的神经类型决定,所以我们看到孩子课堂上动来动去,其实是兴奋型和活泼型孩子克制自己的结果。有的家长说孩子就是故意气他,越说他越动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课堂上动来动去,操场上疯跑的基本上就是兴奋型的孩子。家长就想了我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一个兴奋型的孩子。其实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兴奋型的孩子积极热情,做事有充劲,抗挫折能力强,是别的类型的孩子不能比的。林黛玉就是抑制型,想到这个例子家长,我想家长应该对气质类型会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也能更好的看待自己活泼好动的孩子。
第二是因为孩子的本体感还未发展完善。刚才提到的7大感觉,除前庭外的另一个是本体感,本体感在所有感觉中最后发展,本体感觉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觉知,帮助我们判断空间位置。本体感的感受器是我们的的骨骼肌肉关节等。小学低年级孩子骨骼和肌肉的耐力都比较弱,一个动作坚持的时间不能太长,大脑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表现出来就是活泼好动,精力非常充沛。现在小学一节课40-45min。对于低龄孩子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善于观察的老师和家长会发现:孩子在上课,或者做作业之前都会有一很混乱的时间,从上个活动中没有抽离出来。5min以后,孩子才进去状态。15-20min以后神经系统又开始兴奋。如果不是在课堂上孩子已经开始大跳大叫了,正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在上课,大动作转变为小动作,随着本体感的增强孩子的小动作会逐渐减少。
孩子小动作多还可能是触觉失调导致,这就是第三个原因。触觉的感受器是我们全身的皮肤。对于触觉异常的孩子,不适应的感觉会让他们很难受,比如教室的温度,座椅的材质;比如有的人对于皮毛摸起来就觉得舒服,有的人就会觉得心里很难受,就是触觉不同的原因。触觉失调严重的孩子还会导致失眠。
第四,孩子小动作多的心理原因是他的无意注意在低龄阶段占优势。小学低龄的孩子,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又叫做不随意注意,没有预订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课堂上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比如教室窗外突然飞过来一只鸟,在家里孩子写作业门外边一点响声都会让孩子抬头去看,就是这个原因。孩子对于新颖的,强度大的,运动的外部情况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像写作业抄作业、单一的讲课方式,很难引起孩子的无意注意。孩子被无关事物吸引就是小动作的外显形式。
孩子小动作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干预的手段。总是用否定的方式进行干预,在第四部分,家长教育方式部分我们会展开来说。
孩子小动作的多的原因我们搞清楚了,那我们就想想如何减少小动作。
第一,提高孩子的本体感,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多进行跑跳等大运动。让手脚器官同时动起来,使脑神经功能更完善。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跳舞、拍球、跳绳等运动,不仅能够使孩子的脑神经系统更加稳定,同时能够增加孩子的协调性和灵敏度。
第二,对于触觉失调的孩子,提供几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孩子洗澡的时候用不同温度的水温,擦洗的毛巾要不同材质、穿不同材质的衣服、盖不同材质的被子。家长每天15min以上的不同力度的全身按摩,改善孩子的触觉问题。
第三, 分段式学习加奖励的方式。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展并未完善,对于兴奋型的孩子,持续做一件事情太难了。所以让孩子学习或者写作业每次时间不能太长。我相信很多家长肯定尝试过,要求孩子一动不动不可商量一次性完成所有作业,结果就是孩子小动作更多,开始磨洋工,结果1小时的作业能写2小时。家长可以采用分段作业的方式,要求孩子先做一科作业,根据这一科的时常来安排。如果作业在25min内可以让孩子一口气做完,做完之后奖励孩子玩几分钟自己喜欢的游戏。稍微休息一会,然后开始另外一科,如果这一科学需要1个小时,需要分为几个25分钟。如此循环,到作业写完。特别注意,中间的奖励要是他真心喜欢的,不然会影响效果。
第四,家庭教育手段。我们在这里重点说几个小方法改善我们的教育手段。试想一个画面孩子上课走神,小动作特别多,老师会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家长孩子的情况。家长听到老师的反馈第一反应还是批评孩子。同样的话孩子一遍遍的听到批评,根本引起不了孩子的无意注意。听多了根本进不了孩子的耳朵。家长更多的是批评并没有给到孩子相应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家长该怎么做?
第一个小方法,把不要做什么改成你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呢?否定句是被内隐的,我们做个游戏。请闭上眼睛,我开始说了:你不要想大象,千万不要想,千万不要想白色的大象。您的感觉是什么,控制不住的想大象。你可能都在什么时候见过大象,大象有多大了。这就是否定首先被激活的是否定的答案,如你不要吃糖,我先听到的就是吃糖。年龄小的孩子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对于否定句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有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直接说你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比如,你看到孩子动来动去,不要说不要动了,可以说,请你坐好。再比如你和孩子说,你不要吃糖了。你可以说,我们吃点水果吧,吃糖多了牙齿就疼了。家长可以回家试试,将自己的否定的句子,全部转换为肯定句,您的孩子有什么变化。
第二,能让孩子明确知道父母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就有行动的目标感,正向引导。举个例子,当你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到孩子走神或者小动作开始的时候。您说,你这个字写得不错呀,看看接下来能不能写更好的。这句话中没有批评,让孩子在夸奖中把注意力拉回。再比如,你看到孩子不停的动,你可以说,来让我们坐直了,接着写等等。
第三个小方法是采用提问或者请求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人类都是偏向于去帮助别人的,人有被尊重的需要。比如。我现在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想让豆豆来帮帮我,这个时候你的孩子一定特别乐于帮您,同时将注意力拉回。举个例子,当你发现孩子走神了,可以说,这道题你都会计算呀,这么厉害,能给妈妈讲讲吗?孩子肯定特别欣然的帮您解答。
其实家庭教育是很深奥的话题,在家庭的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理解。
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多的是给到孩子目标,给到孩子信任和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服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出生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陪同孩子长大,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创造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在爱与支持中自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