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我总盼着有一天到天等走一走,踏一踏《徐霞客游记》中名士的天等足迹,诗里的天等,几度在梦里,我无数次问询几千年来久违的同族兄弟模样,曾经百色平原布洛陀后裔,黄乾曜、侬智高、瓦氏夫人风靡的州城,乡音是否改变,稻作是否丰厚?一直萦绕在我梦中疑问里。
2023年芒种那天,沿着一路金色的稻黄来到了天等县,这一路,和梦中的一模一样,这不是虚夸和奇幻,实际上是左右江风土人情的沉淀,那山、那水、那土地,这建筑、这行头、这人气,这般那般的新时代风貌,太令人熟悉。
我们一行三十人,感受大致一样,即便涉过千山万水的距离,来到天等,这里,天等,缓缓释放暖暖的温情,一重重而来的盛情,就回家的感觉。考察学习的前天,在天等老乡筹备会的背后,是下午黄昏的日暮。夜晚,我便纷纷收到了诸多同仁联络的信息,一直通在了天等和凤山的心灵线上,越来越近。这些同志为我们提供了行程的线路安排,这一切工作,都从日常和芒种盛会的筹备等繁重的工作中加班,为我们提供了优厚的考察学习环境。
天等,指天椒之乡,摘掉贫困帽,带上诗词帽。而天等诗乡,在行色匆匆的城市步履中,我们感受到诗词音韵的回响,滋润着壮乡的物候,文化着和美的天等。一路诗词碑廊,不知交融着多少古今人伦唯美的故事,涤荡着清净的河流,两岸伟岸的古树成排地相守相望,枝丫伸长的手臂,极力的伸向对岸,借着飞鸟弹腾的瞬间,或借着清风的摇曳,耐心地等待着携手的瞬间。借着这一感动的时刻,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在镜头下,接过了一把把橄榄枝赐给的伞,雨中的天等更亮了,地上倒影着天上的仙气,使得天、地、人平行在一个平面上。也许,这就是天等的来由吧。
一位诗友惜别祝福吟唱:
迎面诸公皆俊雄,翻山已付数年功。
莫嫌一路风和雨,举目天边见彩虹。
感慨良多,我不由即兴附和:
染霜天等势头雄,诗韵非遗尽用功。
拜会深秋明镜里,斑斓景色耀霓虹。
两天时间,我们考察学习了天等诗词文化的工作经验,可谓盆满砵满,就像天等人民为我们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俗“芒种”节,盛满喜庆和希望,传遍世界,笑傲九天。
天等,和梦里的一样美。天等人民,和梦里一样热情好客,天等,秉承万物皆平等理念,向世人展现了民族团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眼球,而亲临这诗的世界。
指天的天等,诗化的天等,梦一般的天等,家一样温情的天等,只因世上有,就得感谢天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