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美夢」。有趣的是,這觀念雖然非常重要,但這字眼本身在《課程》中卻不那麼常見。有個重要的地方談到溫柔的夢,但所謂的「美夢」則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談如何活出《課程》的精神,操練寬恕,即使這世界本身是個幻相。
我剛提到的「溫柔的夢」那段話(在第27章末),談到我們若直接從小我的噩夢醒來,一定會被嚇得魂飛魄散驚聲尖叫,因為我們太害怕「整個世界、宇宙和我們自己都是幻」這個真相。意思是,這裡什麼也沒有,我們也都不存在。這個論點太可怕了。所以,我們需要過渡階段,就是第193課結尾所說「上主要求我們走向祂的一小步」。這些小小的步伐即所謂的美夢。
我說過很多次,不要把心靈和身體搞混,這太重要了。《課程》的美夢,不是指肉體生命在夢境世界裡過上更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純粹是指由妄念的思想模式,轉換成正念的思想模式,由評判、攻擊的「不神聖」一刻,轉換成寬恕、平安的神聖一刻。由此可見,《課程》所談的美夢其實只是知見的改變,認清我們的平安幸福不必仰賴夢中的外在條件。
同樣在第27章,耶穌還說到所謂雙重夢境,一是世界之夢,另一個是秘密之夢。世界之夢是身體的夢境,是我們在物質世界的種種經驗;秘密之夢則是心靈的夢,是小我心靈的分裂思想體系,充滿分裂、罪咎、恐懼、攻擊、痛苦、懲罰乃至死亡。
再強調一次,美夢不是指身體經驗的變化,而是心靈之中的變化,即從罪咎的邪惡悲慘之夢,轉變成寬恕的美夢。其實這兩者都是幻,但是,我們無法從痛苦與死亡的幻夢中直接醒來,認出自己安居上主家中,只是作了一場放逐之夢。要醒來,我們必須先在噩夢發生之處(即抉擇者選錯了老師)修正。所以,美夢不過是指觀看小我之夢,同時看到它的根源――即罪咎的思想體系,以及它在人間投射出的痛苦、攻擊、迫害與死亡。看著這些,同時告訴自己:「這都不是真的。」因此,《課程》所謂「奇蹟面對人生慘境時,提醒人心其所見景象皆虛妄不實」,指的就是美夢。也就是說,美夢無非是「選擇正念」,對所處的妄念心境不加評判,這正是我給「正念」下的操作定義。
我們仍在作夢,仍在幻相之中,相信自己活在這裡,與上主真的分離了;仍相信我個人的經驗都是真實的。但是,我們不再用這些經驗來助長、強化對幻相的信念。相反地,我們把這些經驗當作從幻境中覺醒的踏腳石;美夢就是這些踏腳石。
所以,美夢這字眼不折不扣就是指看著小我運作,同時明白「一定還有另一條路」。就像海倫和比爾在1965年那關鍵的時刻所說。人與人相處,必然還有別的方式。我一定能有別的方式來回應他人的攻擊;一定能有別的方式來回應外在及自身的痛苦不幸。而所謂自身的痛苦不幸,因其屬於心靈之外,也仍然是外在的。一定還有另一種方式、另一位老師能教我不同的眼光。造就美夢的,正是我們的求助之舉,請求幫助我們以不同的眼光,透過慧見而非評判來看待夢境。而這些美夢成了我們回家的工具,藉著它們,我們徹底從與生命根源分裂的噩夢中覺醒。
臺灣奇蹟資訊中心提供
中譯:慧軍
修訂:Robert、一心
字幕核對:Bambhutia、彭桂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