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来细数身前留名,死后哀荣,而且家族文化及传承经久不衰者,曾国藩可谓是空前绝后。曾国藩的后人虽然不像他那样再封相拜候、荣显一时。可是后代之中为国家社会立功之人不在少数,而后代也多以‘读书人’居多,在各个领域‘立言’之人也不在少数,有一次记者去采访一位曾国藩的后人说:"曾文正公第五、六代并没有特别显著的人士是不是家族有些没落的迹象"。当时被采访的曾氏长者,先是一阵沉默,但是后续缓缓抬起头说到:"但是,曾家却不曾出现一个坏人"。所以曾国藩的后代‘立德’之人更甚。
电影<大佛普拉斯>中有一句台词:"落地七分命,三分靠作弊"。虽然说现今社会阶级仍然处于流动状态,但是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最后剩下的一小波人可能碰上了机遇,或者掉进了风口,可是没有雄厚的资源和家庭背景,还能够取得超凡的成就者实在少之又少。
钱对于一个人、对于整个家族来说并不是最关键的。
比如许多拆迁户一时‘暴富’,但家业后续基本上就败在自己手里,甚至祖宗留下的房子和田产也都不复存在。另有许多达官贵人,虽然煊赫一时,可是一旦家族创造者亡故,最后整个家族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颓。或许这就像"王朝圆周率",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盛则有衰,家族也是壮大又难免没落,没落又可能壮大。
因而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环境,往大里说,是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环境,往小里说,则是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一对双胞胎仅仅由于家庭教育背景的不同,最后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
之前有一篇爆文,讲的是一个贫困地区的学子最终考上北大的故事,大意是:"谢谢你,贫穷"。而很久以前也有一个出生在北京的学子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主旨是它的出身就已经将他与北京之外的学子划分了等级。他只要一个比较低的分数就能考取北大清华,而且一开始就能上类似北大附属小学那样几乎注定上北大的学校,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出生在北京。
有一个人写:"谢谢你,贫穷"。那么就能有十个人谢:"谢谢你,富有"。因为寒门再出状元的故事其实真的很少,即便社会如此大加报道,但现实情况是父母有更高学历或者家庭更加富裕的孩子,他们成材成名的可能性更大。当然钱始终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可是一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以及处事观念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孩子最终能有多大成就,因为社会看的不单是一个孩子的成绩,还有其它诸多方面的因素。在那些几乎注定考上北大的人眼里,他们选择的学校非北大清华不读,所以他们很可能会觉得考上清华北大几乎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既然这事必然,那么他们就会考量更多其它的因素。而其所考量的因素是不同家庭之间认知的差异,因而他们的孩子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自我的认识也就全然不同。
印象中还有两个考上北大或是清华的贫困学子。一个是在工地上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因而媒体总会大肆的宣扬他的勤奋,以及年纪轻轻就多么懂得为家庭出力等等。勤奋以及懂事都没错,一个人成材也离不开这些因素,可是能够让孩子心甘情愿做这些事情,而且还能不耽误学习,除了个人的天赋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然而在勤奋和懂事之外,更多的是一个人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一个脑力劳动者却在工地上勤奋,其实是滥用了自己的才华。因为每个人的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同的。另一个学子是一位家长在自家的粉铺前面张贴了一张告示说:"停业三天,因为要送孩子去北大"。然而令人称奇的是,那张告示是用毛笔字写的,而且那一笔毛笔字写的也自有一番风格,更何况别人还有心将停业的原因以红榜的形式告知顾客,那也并非一般人能够做出来。
看这些例子,就能明白贫穷不会教人任何东西,如果有那也不是贫穷的功劳。
曾国藩也是苦出生,他不会不懂得‘钱’的重要性,但一生保持‘清廉之风’,并不是海瑞那种‘至清’。不过也不贪不求,不要富贵。曾国藩提倡不要给后人留任何遗产,在他看来,如果后代子孙有能力富有,那么就算没任何遗产也能有饭吃,若是没有能力,那给再多的钱都能给败光。曾国藩留给后世之孙的遗产几乎只有他所收藏的书籍,最为出名的也就是曾国藩家书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谁不会把一卷家书翻开看一看呢?而其中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领。只要一个人能够立得住,何愁事业不成。
贫穷是一种病,但尚且有药可治,然而思想观念上的贫瘠,做的再多往往也于事无补,或者说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说富不过三代,那么穷岂不是会延续更多代,甚至永无止境。
时过境迁,最后一个人什么都能够被剥夺,也许什么都不能留给后人,可是精神资源的传递却能源远流长,曾国藩的家书为什么于普通民众可以采取?
因为那几乎是一个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极限成就。 类似其它的家族遗训,比如肯尼迪家族或者柴尔斯菲德家族等等,他们的家族教育理念并没有错,可是距离一个普通人有点望尘莫及。而自家的家规家训又难免格局和经验都有所局限。可是不管做什么事,一个人终归要有自我的一套行为准则,而正是这些观念促成了一个人选择的差异,当做人做事待人待事有了差异,人与人之间也就有了差异。这差异不仅体现在贫穷和富贵,还有很穷和比较穷,即便苦出身也分贫农和富农,还有其它小地主、中产阶级等等,穷和富只是一条光谱的两个极端,在两者之间,每个人都可能向更好的位置迈进一点。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人为什么要拒绝更幸福一点呢?
历史之下没有新鲜事,现在的事情只不过是改头换面顺应时代而做出的调整,但是本质上并没有更多的差异,一切新生事物都建立在人的精神财产之上。知识就是力量,不单是一个人的生存理念,它也是创造的源泉。而一个如曾国藩普通无二甚至有些平庸的普通人或者说读书人可以为自己做点什么?
或许于曾国藩这样讲究经世致用的人身上能有所启发。作为一个读书人不能达到他所取得的成就,可是他也记述了一种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方式,至少提供了一种选择或者说一个努力的方向。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作者说:"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曾国藩的高度并不是谁都可以达到,可是他的生存智慧与处事哲学仍值得普通人所借鉴和参考。至少几百年下来,从他的后代身上得到了验证,似乎将读书作为一条出路,相比较经商做官更有可能生存,而生存是一切的前提。
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自有饭吃;命虽果应贫,虽有私产,亦仍归于无饭可吃。兄阅历数十年,于人世之穷通得失思之烂熟。——《曾国藩家书》(节选)
作者|花布衣
文图|《大佛普拉斯》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