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首芬兰作曲家的音乐,里面用到了在北极圈附近所录制的真实鸟叫声,作品中的凄婉与哀怨仿佛是那些鸟儿的仰天长叹,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越来越极端的气候总是提醒着人们,过度发达的物质世界正在摧毁我们生存的家园,而这一切都源自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在马慧元的《书生活》里读到《关于欲望》的思考,非常有同感。这本书获得过2006年Choice杂志学术主题奖。作者 Irvine是一位哲学博士,毕业后去大学教书,还写过两本儿童教育的书。工作以后他也将原来的兴趣从“纯哲学”转向了“边缘哲学”。开始了对于欲望的探究,这既出于自己的好奇心,也因为欲望的确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
“人若无欲望,大概今天还只配住在山洞里。被人们赞美的科学家的求知,艺术家的求美,哪样不是有欲望在身后做永动机呢?而那些所谓成功者,有多少不是患了强迫症或者着魔一般,为心中的欲念汲汲求之?”欲望带给人的可能是压力痛苦,但也有幸福快乐的部分。
欲望究竟是不是好事呢?作者把欲望分为“终极欲望”和“功用欲望”。前者来自感性或者来自理性。不过人们常常并不太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得到时苦苦追求,一旦得到了却并没有感觉良好。于是总想得到更多,欲望也就变成了一条长长的看不见尽头的锁链,终其一生都要努力。虽然人人都渴望安稳的生活,但是外界强大的诱惑常常让人无法抗拒。有人用宗教信仰来约束自己对那些有破坏性的欲望妥协,但如果稍有放松它们又会像魔鬼那样纠缠不清。
作者说有一部分人在社会中被认为是异类。他们是脱离在宗教和世俗之外的遁世一族。离群索居,克己苦修,在自己坐标体系里活得快乐而满足。这些人可能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他们热爱大自然,减少自己的物欲,把更多的时间专注在某一件有意思的事上,通过这种方式认识自我。虽然也有些人嘲笑他们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因为对他们而言,梳理好自己的生活与欲望的关系才是重点。
仔细想想每个人的生活最终只需要向自己交代。我们需要某一样东西可能是被周围价值观影响的结果。如果为了获得某种优越感,牺牲了内心的真实,最后还是会陷入痛苦之中。就像今天听到那首音乐中的忧郁,可能是很多人都能够感受到的。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这几年人们心理状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这一影响可能需要20年才能够完全消解,但在另一方面,按下过暂停键的地方生态却在慢慢恢复,也算是幸事。现实世界就是充满了这么多的矛盾,任何解决方案都无法一劳永逸。人生有些小目标就好了,即使实现不了也不会困扰,毕竟越来越成熟之后终于明白人生不必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