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603532/daacad80c495e79c.jpg)
今天看了一篇讨论中国大学教育的文章,作者是魔都985高校多年的副教授。看完后觉得对于名校和学阀的养成,也算是开门见月,倚窗嗅风了。
先说名校。
之前对于所谓的985,211了解甚少,只是下意识的觉得可能就像是服装品牌,普通本科就是小牌或者无牌货,985/211就是阿迪耐克彪马之类。
今天才明白,高校有这些泾渭分明的界限,源自对苏联模式模仿后的高校改造。也就是把各个高校人为定义为某学科的“基地”,然后将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全部拆出来组装到一起,把原来的综合大学变成专门大学。
比如复旦被定义为文科“基地”,遂将同济的文科(没错,49年同济大学最强的专业是文科)全部分出来并进了复旦,而同济被定义为土木的“基地”,因此吃下了许多其他学校的土木专业。当时也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名校在这个时候直接就拆没了。
跑马圈地,裂地封侯,这以后,名校的圈层基本就是确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3532/a6dbbfd3447afe6b.jpg)
而不管是世界名校排名,还是国内名校划分,主要依据的是三类标准: 科研;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科研就是看你学校论文数量,科研项目数量,专利奖项数量,甚至科研经费数量来客观衡量。
为什么现在高校老师评职称搞升迁什么的都最看重科研呢?因为相比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平均起薪,社会认可度,学生满意度等数值,可量化,相对可靠一点。于是科研成为了一个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的指挥棒。
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对科研的倾斜,很多高校的老师都主动被动的成了PPT复读机,学阀才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壮大,繁衍。
![](https://img.haomeiwen.com/i9603532/1c776f877b78d917.jpg)
学阀也不是一天养成的。
先是在一个学术领域做出了点成绩,有幸结识了圈内几个大佬,更加幸运的做了几个国家级项目,加上大佬提携,成为了一个学术圈准学阀了。
从此你就可以和其他大佬一起大秤分金大碗吃肉了,毕竟花花轿子好抬人,科研立项都是同行评议,而每个学科里大佬就那么几个,越是大的项目越是落在你们几个里面,这个时候彼此打个招呼,你批我的,我批你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最后项目能不能拿到手,看的不是你项目内容,而是看的你是哪个山头的。
拿到项目后,自然不是要做事,而是要经费变现,申请项目。至于科研实验,论文撰写,交给底下的博士硕士就行了。
当然,文科学校自然是比不起工科院校的,文科学校几万块钱的都要挣破头,工科院校50万以下的都不需要报批,系里自己审就可以了。
不管什么领域,都是顶端的一小撮人吃香喝辣,名校学阀们,不外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