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考霸”的牢骚名作

“考霸”的牢骚名作

作者: 阿呆的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10:14 被阅读0次

    人受了委屈,心里就会不痛快,总是要发几句牢骚,舒缓一下心情。不同的是,一般人的牢骚也就只是牢骚而已,并不能流传千古。而牛人就不一样了,牛人的牢骚也就不是一般的牢骚,成百上千年后还要小朋友们背诵全文,你说厉害不厉害。这到底是谁发得牢骚呢?

    韩愈,唐宋八大家坐第一把交椅的男人,一生经历不可不谓坎坷崎岖。韩愈虽诞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不过三岁便失去双亲,由兄长照顾抚养。祸不单行,十三岁的时候兄长也英年早逝,只好与嫂嫂相依为命。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韩愈从小立志苦读,想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改变命运。

    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度,到唐朝逐步完善制度化。唐朝科举考试选拔人才非常严格。据统计,整个唐朝差不多三百多年的时间,只录取了四千多个进士,平均一年只有十几个。而整个宋代也是差不多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人数约四万人,这差不多10倍的录取率。(如果简单理解的话,就想想大学扩招的例子)所以也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思是说进士科太难了,即使是五十岁的人考中也算年轻的。

    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虽然每次自我感觉良好,只是每次都不对主考官的口味,三次都名落孙山。等到第四次考试的时候他终于转运了,当年的副考官梁肃是他哥哥的好友,一来念些当年的交情。二来梁考官比较喜欢韩愈的文章和文学观,于是积极在主考官面前吹风。于是韩愈终于得偿所愿,成为进士。但别急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大唐朝用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进士考试录取率非常低,而且就算是考上了进士也不一定就有官给你做。所以韩愈只是迈过了第一道门槛,要想做官,再来参加个博学鸿词科考试吧。

    如果说科举考试算是hard模式,那么博学鸿词科就给你调到very hard模式。我们的韩愈大神,虽然文章写得顶呱呱,但第一次就挂了。还好我们的韩愈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放弃的人,他又参加了第二次,结果又挂了。俗话说,事不过三。不过俗话也仅仅是俗话而已,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第三次考试韩愈仍旧是没有通过。考了七八年试还是没得到一官半职,没面子事小,解决不了个人待遇问题事大。毕竟,自己都老大不小了总不能在京城一直当个“北漂”吧。于是猴急之下,他在两个月内给当朝宰相写了三封自荐信,说自己“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请求赏个一官半职的。不过“总理”很忙的,不会随随便便给一个“大学生”回信的,所以韩愈的信每次都石沉大海。

    胸中郁结,于是奋笔疾书,作《杂说四(马说)》,隐晦批判当权者不识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话说回来,韩愈毕竟真的是人才,后来事实证明人家文有文采,武有武略,有资格发这些牢骚之语。若身无本领,还大呼怀才不遇就有些贻笑大方了,这是对后人的警醒吧!下面重温经典:

    杂说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考霸”的牢骚名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vjf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