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要完成一件任务,比如说考证,假设一般要花三个月,那么你就应该留给自己准备时间不低于三个月。至于特殊情况,那需要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做更进一步的客观分析,比如大学生备考四六级,重点大学的学生确实能比普通大学的学生花费更短的时间。
再比如,地铁显示需要1小时,你很难40分钟赶到,即使赶巧地铁刚到站你就上车,也不过比别人快几分钟而已,这就是基本常识的威力。算法算的就是普遍时间,你想要例外,你也许需要一架私人飞机,或者低概率不堵车的爆棚运气,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去赌,后果自然自个承担。
做事情一定要参考基本常识,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定能够比别人做得快,做得好,花费的时间和资源还少。“多快好省”在基本常识面前,并不成立。
这点启发的参考意义在于,对常妄自菲薄的人来说,你和大多数人都一样,再差也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对常妄自尊大的人来说,好好收收心,多点敬畏,少点一些常常开头自信满满,到头总不成事儿。不要给我说自信乐观,脱离物质现实的自信乐观,完全是唯心主义上的扯淡。或者,压根就是忽悠其他人的。
除了按照成事儿的角度来说,还能让人更易接受可能的结果。譬如说,失败。失败这个东西,没谁喜欢,硬要说有谁喜欢,不过最后一次成功后的美化总结。按照基本常识来讲,失败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小概率事件,康庄大道上,往往人拥挤的很,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一些人来说,可否换个思路,人在大道上走,事情随着大流干,但时不时在大道上做些创新,开辟些小径。(有损道义的咱坚决不干)。尤其是按照自身特性和优势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小道,我们的文化,并不缺普遍性,缺的是多样性。例如个人IP,这些属于在抖音里头那些人干的很好,他有的别人没有。但小道是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我们的天赋,就是能迅速把小路踏成大路,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短时间的有效也足够很多人安排这一生了。
公号“纯白不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