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这是在印象笔记的大象学院里的课程,其实市面上还蛮多讲知识管理的,而且今年对于线上课程也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首先是不想花一些不必要的钱,虽然说价格都不算贵,但是积少成多,多了之后就能够发现乱花钱的现象(所以这里还是要记账噢,特别是自己买了什么课程一定要记账呢,最好在备忘录里写下来,课程和价格,将一个课程翻转再翻转了之后打个勾,就觉得特别的值得。)其次,觉得主题阅读这个一直都没有践行好,需要看的书还没有看完呢。
但是,后来还是报名了主要是考虑以下几点:1).知识管理的课程以前没有真正上过,如果这是一门好课的话,确实值得去上以下;2).是大象学院的课程,所以应该和印象笔记有关;3).虽然是印象笔记的重度用者,但是没有真的完全挖掘她的功能。
所以就去报名了~ 链接戳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7724/e5e62bee524de756.jpeg)
【课程介绍】这门课程是21天的课程,现在完结了,应该一报名就能看完所有的吧,或者等新的一期开始也可以跟着。不过我对于这一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反而喜欢一口气看完然后马上开始实践(因为我不是印象笔记小白,后面心得也有提到只是为了迭代现有的笔记系统)。虽然我这次是跟着新的一期,不过其实一直都没有做笔记,只是听听语音,等到最后一天才一口气听完语音,做好笔记和写心得,再把印象笔记继续修改。
【课程笔记】21天知识管理OS课程笔记
【课程心得】按照课程的3周来写吧~
第一周:流程篇
其实之前在印象笔记里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次上课无非是想更加地精进一些,更高效一些。
现在的分类情况是根据之前李参老师的那本书来做的,同时现在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每日的工作日记和偶尔的生活日记,主要是喜欢标签那里,比如今天是7月7日就写0707,那么隔了几年下来,就能通过标签看到几年内的变化。
不过这个其实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意义不会太大,主要在于,1).自己记东西的时候比较流水账,有点像主要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偶尔有反思;2).一年能坚持下来也不错了。
刚开始的时候,看到了inbox的时候,有点觉得难道是讲同一个内容吗,所以刚开始也没有跟着去听课了。现在是一次过来补课了。
听完第一周的课程。
对于印象笔记命名那里总结了下,自己也在做的有:
1).按照不同的分类来划分笔记本体系。
2).已经做完了的体系就归档起来。
做得不够,或者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有:
1).主题知识体系划分过于细致,实际上应该根据课程上分的工作、学习、生活、兴趣
2).inbox整理周期不够频繁。
另外,新Get了一个费曼技巧,说人话。听课下来后发现,其实自己在工作中运用还蛮多的。
1).在和他人对接的时候,经常别人说了一个概念,如果我不是特别理解的时候,我就会用自己比较小白的话去描述一次问题+解决方法。再询问对方是不是这样的。
2).双方沟通过之后,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书面核对。
在生活中,和家人沟通的时候,原来还能运用费曼技巧的
1).多描述细节的东西,而不是用很好啊,很好玩啊等笼统的词汇带过。
2).多举例子,打比方,来让长辈和我们之间的代沟消除。
第二周:场景篇
这是我觉得这个课程最好的一个地方了,根据实例来讲解一下具体的不同知识储备应该怎么建立对应的知识库。
我倒没有什么松鼠病,反而应该是不太懂得如何进行搜索吧。
在这一周的课程里,有一个概念挺喜欢的,印象笔记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私人Google。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总裁吧,总得培养一下自己的小秘书的。
关于主题学习的一个sop,那个是真的挺好的。有一定的总结性吧。虽然过往的时候在进行一定的领域知识学习的时候也是类似这样的,先搜索资料,然后再进行一定的书籍阅读,再总结什么的。再去问人。
不过Day09的课程有提到了一个流程应该是:
搜索资料-主题书籍阅读-案例-请教他人
同时集合过往的一些文章的内容,应该是这样比较好:
1). 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要有量和度,最好有所衡量。
2). 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告诉自己如果不学这个会怎么样,后果会怎么样,学了会有什么好处,增加计划的执行性。
3). 长期的主题学习,一定要设定一个时间,而不是断断续续不断地学习。在碎片时间中再取得更加准确的时间。
4). 要自我设置考核目标
第三周:输出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输出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家都在强调高质量的输出,不过我觉得刚开始的时候,有输出就不错了。结合这周的课程,应该改一下,变成是持续稳定地输出。
但是输出的同时,应该思考背后的一个逻辑,我是为了输出才输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能一直都在碎碎念了,是没啥子意义的输出。
我所知道的大咖,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默默地输出,与其说是输出,其实应该换个说法了,是用费曼技巧地为自己储存干货。慢慢地,就成了一个知识宝典,量产导致质变,在某个时刻就会大爆发的。
不过,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实施起来,总结过往经验,我也遇到了以下的问题:
1.不能多线程地去进行输出
2.晚上回到去就只想躺着,不想做事情
3.七零八散的输出太麻烦了。
总的来说,应该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太少,而且惰于开始吧。
一口吃一个大青蛙。
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工作其实不可怕,也是一个机会,正是是因为啥都不懂,所以才能够更好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像瞎试试,只要是产品总会有错的地方,有的地方真的是bug,有些地方可能是用户不同习惯造成的。)
经过一个月来的思考和沉淀,倒是总结了一些:
1、把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
2、文字输出还是有必要的,就算最开始是碎碎念那也是有必要记录下来的,为了之后的更好迭代知识。
3、晚上做一些轻松的小事情,尽量早睡觉,早上六点起来完成一些大块的读书任务。
4、输出还是要继续的,稳定持续地输出,量变引发质变,总有一天会发现努力不会白费~
【课程打分】如果是5分的话,可以给4分啦~很不错的一个课程,但是结营仪式那里其实有点不太喜欢,大部分都是在推训练营的事情,实际上真正和课程内容关系比较弱,而且没有文字稿,就只能一听到底,不能事先识别有效信息再决定如何去听。但是课程的其他内容是真的很超值,从如何开始运用印象笔记(设置本子的格式,层级等等)到怎么样去解决具体的实际情况问题,感觉就是把老师这七八年的实例翻转再翻转,有种偷窥的快感哈哈哈~给老师好评~
最后~感谢各位客官看到这儿~白~报名二维码戳上面咯不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