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时期,都是等级明确、阶级固定的情况,底层百姓要想实现阶级跨越,改变出身是难如登天之事。绝大多数时候,当官都是士族门阀、王孙贵族的游戏,历朝各种选官制度也被他们这个群体所垄断,普通人想都别想。
直到隋朝时,隋炀帝为了尽可能笼络人才,制衡门阀士族,才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科举制度就这样登上历史舞台了。科举选官制度有着重大意义,它的出现让官僚阶层不再是贵族门阀的专属,寒门子弟从此有了一条青云路。虽然这条路比较难走,但好歹道路尽头有着诱人的果子,所以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前赴后继的往前走。凡事都有两面性的,科举制给寒门带来了天大的好处、给百姓子弟带来了泼天的富贵,自然也会有负面性。到了科举的后期,因为统治者的刻意引导,让很多读书人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然后行尸走肉般的参加科举,仿佛一辈子都在为考试而活。
清朝一位叫做吴敬梓的文人,创作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用各种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其中小说中有不少篇目把炮火对准了科举弊端,最为人知的则是《范进中举》。范进的故事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性黑暗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因其太过经典,被选在中学语文教材。
这个故事的高潮则是在范进得知中举发疯,以及周围人那可笑作派。在中学时初读《范进中举》时,只觉得不可思议,范进只是考中个举人就疯癫了?周围人对他的看法、作法就完全变了?而现在接触了社会毒打,经历了人情世态反复,才能理解范进得知中举那一刻的所作所为。就算是把范进中举后的收获搁我自己身上,我恐怕会比他更开心,甚至更疯狂。
《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虽然说的是明朝,但不难看出吴敬梓话里话外说的是清朝的故事。看无论是明朝和清朝,考科举都不是简单的事。每三年一次乡试,每次乡试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人参加,而录取率却非常低。明代乡试在全国一般录取举人千余人,录取进士只有200到300人。清朝录取进士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庚戌年,也才406人。可想而知,这竞争压力有多大,这才有那么多考一辈子、考到家无分文都没有考上的老学究。范进就是如此一人,他不事生产,一心只读圣贤书,执着考科举。范进连考20年,考到穷酸落魄,考到家中无米下锅,老母和妻子经常挨饿,考到连自己都不相信能中举(邻居跑来告知他中榜的消息,他却丝毫不信,以为同乡是来取笑他的),但他就是要考。
为什么吃了这么多苦,仍然要在科举路上走到底。除了考生确实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别的营业之外,最主要的是吃得苦中苦,一旦考上,便能成为人上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考中了举人,不仅可免赋税徭役,而且有了做官的资格。在那个封建时代,什么都比不上两把口的官,只有当官才能算社会的顶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