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
身边人呼朋唤友很嗨,然而热闹总是他们的,你永远默默在一边;
试图融进人群,却发现始终格格不入;
既渴望关系,又害怕关系,因为担心“求而不得”抑或“爱而别离”。
......
我们如此迫切逃避孤独,但是孤独真的那么糟糕么?
其实,恰是独处时刻,才有机会去叩问内心、审视关系、找回自己。
德. 昆西说:“如果一个人不曾让孤独在他的人生中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就永远不可能打开智慧之门。”
即使如此,我们依然不敢让自己孤独,因为担心自己离开关系就无法生存,因为不懂何为孤独。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常年研究亲密关系、内在小孩、孤独感,凭借犀利深刻的洞察和饱含情感的文笔,受到数百万读者的喜爱。在著作《孤独之书》中,他从心理学角度深度拆解、解析孤独,帮助读者看清孤独的本质。

- 关系里的孤独
何为关系里的孤独?一切的繁华美好,一切的关系尚在,但在内心深处,却都与你无关;虽与你无关,但心向往之。
这种向往,即是期待,有了期待,便有了关系,也有了亲密,然后是失望,接着是离开。
因此,关系中的孤独,就是对未知的、失去的、或求而不得之爱所怀有的痛苦期待。
关系里的孤独有很多种,“无人可依”是最让人辛酸的一种。无论遭遇什么,你都不得不坚强,任风把泪水吹落,因为当你伤痕累累回头时,后面空无一人。
倘若实在无人可依,坚强的同时,记得抱一抱内心哪个小孩,你要允许自己外在的强大,更要允许内心小孩的脆弱。
自我苛求完美的坚强,往往源于对依赖期待的近乎绝望,那不是真正的坚强。
关系中孤独的第二种,是“假性亲密”。
我们总是提“应该”,它能让我们活在“和谐”的关系中,唯独缺了角色之外的真实感。
能遵从内心真情实意的人凤毛麟角,因为害怕他人的评论,因为不敢对抗几千年传下来的“道德感”。

- 心灵中的孤独
一提到“心灵成长”,很多人想到的是改变、温暖、滋养、疗愈;少有人会想到孤独、失落、悲凉、哀伤。
然而,没有那些孤独与哀伤,就不会有后来的疗愈与滋养。
心灵的孤独有几种。
一是现实的孤独。孤独一旦被分担,就没有那么痛苦。然而,现实中能说心里话的人越来越少,孤独无处倾诉就如同牙疼找不到牙医一样难受。因为攀比、功利、羞耻,越是朋友往往越隔离,我们努力展示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自然就被隐藏了。另外,若告诉一个不理解自己的人,痛苦不是被分担,而是被强化。
二是投射的孤独。投射原本是潜意识的产物,当事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把潜意识不接受的部分投在他人或他事身上,是一直防御策略。投射孤独的前提是排除了对方的东西,只剩你自己。“是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才会“觉得对方讨厌你”。太多人因这种投射苦不堪言,始终无法做到分离。

- 终极孤独
“终极孤独”也是“存在孤独”,它是一种绝对意义的孤独。
人类是茫茫宇宙幻生幻灭的存在。我们有幸生而为人,却又如此渺小无助,最终会被死亡带走,就像从未来过。
所以,每个人内心的最深处,一定有着无尽的绝对孤独,这样的孤独让还没死去的我们惶恐不已,我们希望做些什么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动力,借此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托尔斯泰在五十多岁时,虽然名声大噪,却已然走到自sha的边缘,就是因为终极孤独带来的折磨。
“我现在所做的以及未来所做的事情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我的整个生命能够带来什么结果?”他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书中给了一个答案:一个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在绝对无意义的背景下不断寻找个人独特的意义感,即“世俗的意义”。否则,就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痛苦。
温尼斯特对此说:“我们是活着的,我们是我们自己。”

你、我、他,我们都是自始至终孤独的人,了解孤独、感受孤独、允许孤独,才能让心灵打开,让阳光照进心灵,让生命充满活力,让独处变得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