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一个中年男人一手拿手机低头看,一手把着电动车把手,突然向我冲来的时候把我吓了一大跳,结果我被吓一大跳的人只是“哎呀”了一声,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他先劈头盖脸骂了一顿,“你是不是瞎呀……”
一顿骂把我整蒙了,我一直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神经病,都不敢还嘴落荒而逃。
事后反应过来的时候把自己气够呛,什么情况?怎么自己不看路还骂人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搜索了一下,才明白这个属于防御过度的一种表现。
然后打开了这本书,读完以后发现不止于此,“路怒症”“被扶老人讹人”等等奇葩又奇怪的现象,居然也是因为防御,而防御行为就是过度自我保护——把自己接受不了的恐惧/羞耻感等负面情绪投射出去(归罪),先发制人形成“我好你坏”的防御网。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痛苦。
一旦防御变得根深蒂固,它们往往会限制我们的生活,阻碍我们的情绪成长。
一旦我们不再防御,我们可能需要为失去的时光、错失的机会以及失败的关系而哀伤。放下防御始终与面对痛苦有关。
忘了是老子还是哪个哲人说的,存在即是合理。
以前就是强行用这句话来面对现实,试图说服自己接纳一切。
现在才猛然醒悟,存在即合理的根本是存在是有原因的,因此合理,揭开面纱以后,突然就对那些总是脾气暴躁,死要面子,归罪指责的身边人有了更强的包容心,他们也是被困于其中的。
而关系,就是用来承接这些负面情绪的。承接住了,才有机会化解。
原来这才是佛家说的慈悲心。
同时,还要学会反过来想,这种情绪的反面是什么?
《修辞学》(Rhetoric)第二卷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基本情绪是由以下7组对立的情绪组成的。
·愤怒与平静。
·憎恨与爱。
·恐惧与自信。
·羞耻与无耻。
·感恩与不感恩。
·怜悯(或共情)与愤慨。
·嫉妒与竞争。
一旦某个无法接受的事实存在,它与我们的希望与信念相悖,我们就会否认它的真实性。
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念,但仍能保持行动的能力。
极端的好和坏都是分裂的标志,在重要关系中,从极度积极到极度消极的情绪转变也是如此。
理想化地看待一种经历,就是相信这种经历会完全满足我们,或者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
试图完全地、一劳永逸地解决内在或外在的复杂问题是理想化的标志。
足够成熟的关系中的情感是相互的,双方都依赖彼此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也能反过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一个人明显的优越感、轻蔑、沾沾自喜,以及傲慢和自鸣得意的态度,通常表明他把羞耻感投射进他人心里了。
这个宇宙其实是随机的,痛苦的产生经常是毫无缘由的。
深陷基本羞耻感的人,通常会依赖3种常见的防御来逃避对羞耻感的痛苦觉知:自恋、指责与轻蔑。
羞耻感与指责的结合是非常普遍的。力图表现得完美的人总会因为羞耻感的回归而感到威胁,他们很难接受任何听起来像批评的话语。
恶毒的嫉妒可能会伪装成令人腻味、不真诚的赞美,或者伪装成自我贬损的比较,最终让听者感到厌烦。
嫉妒的人可能会对自己嫉妒的人进行幽默的、无伤大雅的挖苦。
你能发现其中的嫉妒,是因为这些评论虽然是幽默的,但让人觉得扫兴、带有敌意。
请记住,每个人都在与情绪带来的痛苦做斗争,每个人都会依赖自己的防御来逃避痛苦,而很少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并挑战那些防御。
改变的心态要求我们接纳自己无法摆脱这些情绪的事实,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这些情绪出现的时候学会更好的应对方式。
要试着关注并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有“应该有”的感受。
真正的改变源于你做出的选择。
改变是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真正的成长意味着接纳我们防御不依不饶的本质,接纳我们依然会对自己说谎。
需要爱上练习,爱上刻苦的努力和不断出现的挑战,而不要仅仅把这些当作取得理想结果的手段。改变的过程永无止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