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到了周末,打开简书,发现最新一篇是11号写的,忍不住自言自语道:一个星期没写了。
要说这可能是断更时间最长的一次了。不过,不写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负疚,那么纠结,那么挣扎。相反,倒很轻松,很坦然,很平静。
这个星期,我的工作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但我并不想去吐槽什么,因为并没有人对你的事情真的会感同身受,那充其量仅仅是你自己的事情。
冯唐说:不要太逼自己,你我皆凡人,都自私。不苛责自己,不产生内疚心理,就能为你节省下很多能量。
是的,人,一天可以使用的能量是有限的,耗大了,就没了。当我一次次地看到人性的自私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自己是最自私的。不过,我好在不是很蠢,为了达到自私的目的,我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做一些不自私的行为。
我能承认这一点,说明我是清醒的。
再说业余时间,我还是做到了每天听几分钟自己喜欢的小说,看几行妙笔生辉的文字,写一两句认为很不错的句子的。虽然没有以日更的形式公开发布,但我并没有离开文字,至少我的身体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我的内心世界沉浸在文学的氛围里的。也可以说,当你摆脱了为日更而更的束缚,你才知道真正热爱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离开你的。而我,最值得自豪的是天生对文字敏感。
因为安然在日更里写到了余华的《河边的错误》小说和改编的电影,我也忍不住找来看。需要补充的是,我先听了一遍小说,后找电影的资源,没有完整的,只有对电影的分析解读视频。看完之后,我又重新读了一遍小说。这一点跟安然一样,她也重新听了一遍。当然,比起原著,她好像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演员朱一龙的忧郁的眼神里去了。这不是批评她,我只是想偷偷地说,我们在对男人的审美上几乎是相同的。
好久没有读余华的作品了。我试着不知道《河边的错误》的作者是谁而去阅读,开头一两段就被作者的语言给吸引住了。简洁,利落,自由,质朴,生动,这些都是我喜欢的语言风格,也可以说是我追求的风格。而电影,不,我还没有看,只是了解了情节,没有权力去说什么。等网上有了资源,找一个阴冷的天气,一个人慢慢欣赏吧。读了原著小说的我,估计会对电影作品更加“挑剔”。
这就是一个写作者的变化。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长期写作,才使我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都发生了变化。变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有时候那神秘的第三只眼会出现,教你客观地去看这个世界,而文字,会站在你的旁边,一直陪你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一个星期后,我还是忍不住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