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豆瓣的那个短片,我还不知道这个网站已经存在11年之久。我已经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豆瓣的,或许是大学,又或许是工作之后,仿佛那是很久远的事了。
那个被人称作看不懂的片子,有个与豆瓣刚刚好的名字:我们的精神角落。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豆瓣存在的意义,它的去中心化换来的是无数个兴趣的角落,哪怕世界匆匆,依然有一大批人围在它周围。甚至连整个小短片,都充满了文艺气息,让人不忍称之为是广告。
我并非豆瓣的忠实用户,虽然也有注册账号,但是基本不用。不过,每次新的电影上映之后,当我想要写点东西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点开豆瓣电影,然后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你不得不承认,里面很多关于电影的解说,既文艺又透彻。我的手机里一直安装着的音乐播放器,就是豆瓣FM。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是豆瓣的高频率过客,每次进来都会找一个角落,然后默默潜伏着。你可能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找不到,但这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每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总会有一个地方前往,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豆瓣能够提供给你的。
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时代,豆瓣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从当年一个专注于阅读、电影和音乐的小平台,如今成为国内最大的UGC社区平台之一,这一路走来,它见过太多楼起楼塌,很多应用爽一把之后就死了,而它则一直存活了下来。我不知道该说这是豆瓣的幸运还是不幸,但是对于豆瓣的用户来说,有一处如此安静的地方,可以让你独处,也能使你群聊,这是幸运的。
“我有时会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有时我只想一个人。除了这个小秘密,我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如此文艺的独白,加上王家卫电影风格的画面,自然让很多豆瓣谜痴狂。甚至连“世相”的运营者张伟,都为豆瓣的片子点赞,可想而知由豆瓣背后隐藏的力量有多大。
在知乎成名之前,豆瓣可以说是国内互联网行业UGC模式最好的网站了,不过后者的出现,开始让这个行业出现了分水岭,从此中国的网友出现了另外一个群体:知乎大神。他们以“知乎体”存活于网络世界,专制各种“疑难杂症”,他们甚至看不起果壳网,认为最权威最科学的解释都应该在知乎上。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一月底,知乎也播出了2016年第一条广告短片,片子也被网友直呼“看不懂”。在片中,金星抛开主持时的毒舌,回归自己最本真的舞蹈状态,然后片中推出四个简单又终极的问题:为什么努力?为什么爱?我是谁?世界在哪?最后以一句话结尾:存在,因答案而不同。
结构何其相似!同样是UGC社区,都拥有一批拥趸,同样以一个让人看不懂的片子开启2016年,以一句定位精准的话结束短片,然后开始在北京地铁投放广告。但在现实中,豆瓣和知乎却是相生相杀的,因为两个群体或许完全融入不到一块去,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界限,永远让人难以说透。
我也并非知乎的忠实用户,我也曾注册过知乎的账号,同样没有参与各种回答。因为工作需求,有时候我能在这里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或许这也是很多人潜藏于此的目的吧。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自从知乎开始商业化行为之后,这里的内容就不如以前专业了,但是对于一个过客来说,其实影响并不太大。
难得的是,有这样一个虚拟的社区,能够让有相同兴趣和专长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创造一个个知识体系的中心,这或许是UGC方式能够实现的最理想的价值吧。虽然在商业模式上,豆瓣和知乎都存在瓶颈问题,但是只要能够在互联网浪潮里不被人遗忘,其实已经很厉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