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是我常用的一款笔记软件,它有一些很好用的的功能,例如:支持多平台同步、搜索图片文字、储存网页文档等,因此,印象笔记是一款很编辑使用的云笔记空间,同时也是我的一个很强大的资料库。(平时没看的文章、喜欢的网页我都会一键收藏到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分有笔记本和笔记两个板块,笔记本就像是电脑的文件夹,笔记就是文件夹里的文档,但是一旦笔记本多了,我就头大。每次写笔记时,我都要想:要在哪个笔记本下新建笔记呢?太累了,我迭代过很多次笔记本的命名,最后还尝试过,就只有一个笔记本,所有笔记都放里面,然后用给每篇笔记加标签,之后就全靠搜索。
当我看到安猪如何运用“信息加工模型”后,我就在想,依据信息加工的逻辑,我的印象笔记本可以怎么分类?如图:
因为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我们通常依靠组块来进行突破,所以我把笔记本分为了4大类:现在在负责的项目、日常、写作、其他学习,通常不超过4个类别。在每个类别也进行了划分,但也是也不超过4个类别。比如日常部分,我根据自己的需求,分了草稿箱(用于随时记录灵感)、成长思考、日记本、日常事务(常用)4个部分,4x4的分类框架,让我觉得比较轻松应对。
长时记忆部分,我则只留了一个盒子,在盒子里有许多笔记,我是用标签进行管理的,即经过组织的储存。通常在工作记忆完成的、迭代的部分,我就会给它加上标签,然后将笔记全部移进盒子里,之后就全靠搜索。
标签部分我没有特别管理,也是三个大类:主题、项目、卡片,所有的工作记忆区域的笔记都会按笔记本的名称添加标签,然后直接丢进盒子里。
以上,就是我运用信息加工模型,优化了自己信息加工储存,与大家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