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分享】人格模式(二)
表意识、潜意识、以及无意识的感受部分,包括感受——情绪——心理——心智,是我们人格的组成部分。
表意识和潜意识的信念,反过来能作用于身体上,影响、甚至干扰我们自身的生理机能(例如呼吸,心跳等,甚至生长发育),也就是意识在生理上的呈现。其中,限制性信念没有被释放,经年累月作用于身体上,就会形成各种身体的伤痛。换句话说,限制性信念是我们绝大部分疾病产生的由来。
生理机能脱离于人格模式存在,又受人格模式影响;例如植物人是生理机能仍在,而没有人格模式;它不是人格而是我们的人性部分,或者说人格是本性的一部分。
本性是基础,人格成型于本性,人格是我们人性海洋中的一座冰山,跟本性海洋一样,都由同样的海水组成,只不过是海水的一种存在形式。
当人格开始脱胎于本性,开始寻求独立,认同自己身份的时候,这通常发生在孩子2/3岁时,二元对立就产生,就产生了“我”,产生了“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开始区分“我和妈妈”,“我和爸爸”,“我和你”,开始以“我”为中心,而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和信念。
这些想法和信念,是与个人经历的——人、事、物相关,尤其是孩童时期经验(体验)的记忆,它制约了我们活在当下,无觉知对抗当下的发生,是我们的内在伤痛。
生命成长(开悟)是对这些经验记忆的重新看见、梳理、放下,是对曾经伤痛的疗愈和信念的转化,也是对自我认同的消除,让冰山重新融入海洋,重归于本性。
由于绝大多数伤痛和信念都形成于孩童时期,因此不管是寻求幸福人生,还是追求开悟,处理内在小孩的工作——尤其是与父母的功课,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