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老年公寓的门口,门厅里坐着乘凉的老人,分列过道两旁,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来人,从来处看到去处,眼神一刻都不曾离开。就像接受检阅的军队一样。
不过,不是普通的问好,也不是慰劳辛苦,而是眼神里带着探寻,悄悄打听各种情况。
其间,还夹杂着他们说出口的各种心理活动,你脚步还未离开,后面已经传来声音“啊,谁家的孩子呀,这是?”,又接连两三个声音说,“谁谁家的,老二……”
每一次走过的人,都有些许紧张,仿佛自己的尾巴后面紧接着的是什么话语,知名度多高?
手里如果没有拿着东西的人,便会紧张到逃离。他们盯着你看,然后声音此起彼伏:“空着手来的”。
如果拿着东西,他们的眼神直盯到提兜里面去,仿佛要窥探出里面到底拿的是哪种东西,好不好吃,值不值钱。
若离开时是拿着东西的,他们眼神里便是诸多批判,仿佛从公寓里拿走东西,就是最大的不孝,身后肯定也会传来声音,“看看看,还往回拿呢!
所以,每一次走过过道,接受老人们检阅,心里都忐忑不安,但来这儿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离开时空着手去,那样的便可以昂首挺胸,若是来时瘪瘪的提兜,走时满满的,便要接受目光的谴责和心底的鄙视。这些旁观的老人,就是监督提醒年轻人行孝道的有力招牌。
老人们都在必经之路,躲无可躲,但人多,不好打招呼,每次我都是咧开嘴笑,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和所有人打招呼,她们其中有大娘,婶子,奶奶,嫂子,没法称呼,所以有时候只对着自己最亲近的一个人喊道:婶子,在这玩呢。其他人便以微笑的眼神扫过,算是用眼光打过了招呼。
但是,她们一定会问话的,你若走着过来,她们问:怎么来的?开车来的?
不是,坐公交来的。
听到这样的话,或许心里都足够平衡,甚至她们都带着几分骄傲,因为她们的孩子都有汽车,而我,大多是骑自行车或者坐公交车。
有时会问:骑电动车来的呀?
我没有电动车,我只能说:不是,是骑洋车子来的。我还没有买电动车呢。于是,她们带着怀疑的眼光,把你从头打探到脚,仿佛要看出你的穿戴是否可以匹配到一辆电动车的样子。
当然,守着老人的面,她们也都打听过孩子工资多少,妈妈常说:不清楚,我又不要她们的钱,我自己有钱。于是,大家便无法继续讨论下去了。
而且我们来,也很少大包小包,基本都是瘪瘪的提兜,走时却都是从菜园里摘的满袋子的蔬菜,估计大家都有一种“啃老”的感觉。这样,感觉更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在老人堆里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