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章旨】:本章是孔子赞美颜回之学习态度与心得。
【注释】: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能闻一知十。不违:意不相背,即光听孔子说而不提出问题或反对意见。退:从老师那里退下。省(Xǐng):观察。私:有二种解释,一是私语,指颜回与别人私下讨论。二,是私下独处的时候或者别人所看不到的起心动念处。发:皇侃疏谓发明义理也。
【语释】: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只是听,不发一问,像个愚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把我所讲的道理阐发出来,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释义】:
这段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并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首先,孔子说颜回听一整天课都没有任何反应,没有提问,没有探讨,无违不愚,好像呆呆的样子,或者是不是没听懂。然而孔子观察他独处时的言行举止或者与他人私下交流探讨的时候,却能够很好的把孔子所传授的学问发扬阐发,所以说,原来颜回不是愚笨啊。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颜回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真的很优秀,不愧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闻一能知十的学生。首先,颜回听的过程没有任何问题去提,他绝不会是有问题,故意憋着不问。也不会根本就听不懂,问不出问题,不然不会“省其私,亦足以发”。他是完全都听明白了。当有同学来请教他,他的回答完全是运用老师讲的道理,证明他听懂了,消化了,把老师的观念变成了自己的观念。所以,孔子看出来,颜回并不是愚,而是大智,超强的学习力,吸收力。而这样的学习力,吸收力就是来自于自心的清静与对老师的恭敬。“不违如愚”便是“默而识之”。默就是沉默无语,不讲话,就是无违的状态。“识之”是记在心里,完全接受。
首先,清静就是在听的时候,完全的清空自己,不打一个妄念,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知见。这样,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能不打折扣的吸收。然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内心很散乱,很难清静,专注,容易被外界干扰。听课的时候一会儿看看手机,一会儿又被别的声音吸引,或者自己脑子里打起了妄想,想东想西。老师一天讲下来,没能听进去几句。而颜回为什么那么清静,论语中孔子还对颜回有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一生向道,安贫乐道,把道,把跟老师学习,能达到老师的境界,作为唯一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没有别的私欲杂念去干扰他。而我们呢,要追逐的东西太多了,唯独不能虔诚的追求道。学这个有啥用,又不能马上带来好处。然后又贪图各种娱乐享受,应酬交际。什么都要沾染,当然干扰多,事非多,又怎能清静下来呢。
其次,是恭敬,恭敬并信仰老师,就会彻底把自己放下,不会拿自己固有的知见、认知去妄断老师所授。人很容易傲慢,活在自我的执着中,一旦听到一个新的知识,或者自己一下子不能理解的,不是沉下来深思为什么老师会这样讲,虚心请教老师或者努力想尽办法去理解,而是评断老师可能说的不对,或者拒绝接受,与我心不相应,我不喜欢,就不去听了。真的是以无知与偏见去妄断圣念。古德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敬畏与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尊师重道,方能得老师真传。颜回便是如此。我们要向颜回学习。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要清静恭敬,不违如愚,默而识之。还要在课堂之外不断的学以致用。如《学而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圣人所教皆是明心见性、觉悟之学。要在每个当下,每个起心动念处,每个言行中都去落实圣贤所传。否则,学而不习,就仅仅是学到了知识,而知识,一旦长期不去应用,并得到真实的受用与体证,就很快会忘记,那就白学了。
藕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讲,“私者,人所不见之地,即慎独独字”。退而省其私,孔子观察颜回是在他独处的时候,别人看不见他。独处的时候,人家见不到,这是独;人家见得到,而他内心的起心动念人家未必知道,这也是独。
颜回都能做到慎独,起心动念都不违背孔子之道。“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于言语动静之际,窥见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退,非颜子辞退,乃孔子退而求之于接见问答之表耳。”这是讲孔子具有他心通,具有道眼,能够知道他人的起心动念,知道他人的内心深处想的是什么,圣人有这种眼力。圣人的心清静,能够从人的言语动静的表相里看出他的心地。孔子看到颜回的心地,诚敬好学,所以赞叹他“其心三月不违仁”,他的心三个月都没有违背仁,所以颜子也堪称是仁者了。
所以,这一章,我们既能收获到如何做一个好的学生,即如颜回一样保持清静而谦恭的心。同时也能学习到要时时践行所学,阐发老师所授,最终和老师一样。
学修思考:
(1)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能保持清静与谦恭吗?
(2)反省自己的“学而时习”能将所学经常学以致用吗?
妙行2020.10.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