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在专栏中回答了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他主要说了这么几点意思:
第一,「人要想成为通才,第一个前提是对知识要痴迷,甚至说要上瘾。看到新知,或者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就会产生好奇心,并且愿意花气力去了解它们、掌握它们。否则,如果你觉得学那些东西很痛苦,是坚持不下来的。」
第二,「凡是你容易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其他人也很容易获得,因此价值就可能有限。知识的价值和掌握它的人数成反比。」
第三,「看期刊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把论文的作者找来做报告,这是最为事半功倍的办法。」
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对上述观点存在各种不满,但是最近在KM训练营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和实践,再去看这几条,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而且是赞同多过怀疑。
不过结合KM训练营所交付的一整套方法,又会觉得,吴军老师的这个回答虽然很正确,但其实更多是理念层面的东西,也就是比较大,而读文献和请作者做报告虽然有点实操的意思,但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细化的问题。
咦,吴军老师是不是在偷懒呀?
然后,我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怎么组织答案呢?
一下子就回到了在圈外当助教给学员们答疑的场景。
给学员答疑,标准动作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澄清问题,尤其是在学员的问题表达不够清晰的时候;第二是分析问题,即把问题层层拆解,抓住核心矛盾;第三是解决问题,针对核心矛盾,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圈外官方助教手册里特别强调第三点,即解决方案的交付。
但从我自己的切身体验,以及跟其他助教交流的结果来看,其实最重要的是给学员带来「启发感」,即加深或拓宽ta对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至于最后的解决方案,很多时候只要给出那么一两个供参考,他们自己是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举一反三的。
所以,站在回答问题的角度再来看吴军老师的这篇回答,就会觉得它做得很好,既正面回应了问题,又没有陷入一些操作性技术性细节,关键是,还给学员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感(这一点从留言也可以看出来)。
不过,如果再换个角度,如果我是提问者,我会满意吴军老师的这个回答吗?可能并没有很满意。读这篇回答的时候,我可能不住点头,但读完之后,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办。
也许,还是预期管理的问题吧。
吴军老师的课程,大多以开拓眼界、启发思考为主,并不交付很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但我可以在受启发后,进一步去寻找能够把这些理念落实的工具和方法。
ps:一开始,这篇回答的嗨点是,它里面有这么一句——
「再比如,有的人谈起贝佐斯、马云的财富就心跳加快,对于富豪榜上的那些人有多少钱,比自己家里有多少存款说得还清楚,日日关注那些新闻,听到哪位首富一天财富缩水上百亿又幸灾乐祸。这其实是一种对金钱的崇拜。其实关注那些人的财富对我们毫无意义,根本不值得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上。」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某个亲戚,甚至有种冲动把这篇文章分享到家族大群。但冷静一想,还是算了。倒不是觉得没必要,或者觉得人不可能因为一篇文章而改变,而是觉得,我的念头不正——我不是真的为了ta好而分享,而只是为了满足我的某种欲望,比如,装逼或者什么的。
还有一些联想,比如《少有人走的路》里说道,「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而强大的责任感,也会使人更加谨慎而沉稳。」
是啊,我真的足够智慧吗?
又或者,我这是假谦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