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 乡 札 记

回 乡 札 记

作者: 观曰月星辰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1:18 被阅读0次

                          钱 珍 生

    昨天刚吃完早饭,老家大舅的孩子一一我的侄儿打来了电话,按排我与老伴提早做好准备,待会有辆轿车到我家楼下,接我们参加他闺女下午五点的婚礼。我边接电话边在想,婚礼为下午五点,这么早就出门到他的家,中间足有近八个小时的空档该怎么度过,况且我们两家的距离还不到四公里。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让老伴乘车先前一步,而我继续呆在家中,并向他许诺下午三点前徒步赶到。意欲借机活络一下自己的筋骨,让沉溺在节日其间的身心尽快动起来。

    到了下午的一点多,因为是一个人又是徒步,我决定迅速离家启程,去往侄儿家的方向。这个忽冷忽热的季节,温度的变化还真的不好掌握,尤其是白天的早上、中午与晚上。出门前穿在身上的衣服还有点冷飕飕的,谁知走路不到五百米,明显感到身体变得沉重、浑身燥热。然用手轻试自己的內衣,似乎有汗涩黏附在体内,猝然萌生了不想继续走下去的想法。与此同时,希望能遇上一位驾车的同路熟人,求他携我一道搭乘前往。于是,在一个拐弯的小店旁,我干脆赖在凳子上,静静地守侯并期盼有预想的好事发生。

    说来还真凑巧,也许是运气的使然,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果然有位帅气稳重的年轻人,骑着电瓶车朝我的方向渐渐地驶来。待即将靠近的那一刻,我哪里顾得上是熟人与否,便倚老卖老地伸长了胳膊朝他打了个暂停的手势,遂疾步上前连声向他说出了搭乘的想法。幸会这位好心的小伙子礼貌有加,对我的鲁莽做法不但不予以计较,而且立即刹车答应了我,且心平气和地提醒我慢慢地上车。坐上车子上的那一刻,除了再三向小伙子谢谢外,更多的是对他产生了敬意。

    因水泥路面过往车辆较少,很快我们就到达了侄儿村庄的东头,遂向小伙子提出要求下车。下车后的我抬腕看一下手表,还不到下午两点,离酒宴时间还早着呢,何不趁此空隙蹚一程曾经熟悉的地方,抑或还能生发出一份好的心情。于是,急转身朝着心里勾勒的路线,一步一步地向前边走边看,边看边想。

    这是相邻的两山脚下一条山路,也是两村地域的分界线,全程大约四百米,呈拱桥型态势。小时侯到民生圩的西北埂割草或者捡牛粪,这里是我的必经要道。每次经过这条小路时,都心生畏惧气喘吁吁。尤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担着两畚箕的牛粪独自攀走时,双脚始终绕不开路面的鹅卵石,经常出现脚底打滑身子趔趄现象。再加上路两旁的小山沉寂肃穆,无形中阻断了周边空气的流动,置身其间如入蒸笼般的魔窟,又似乎听到山上鬼的嚎叫。然越有插上翅膀尽快逃离的奢望,双腿越像灌了铅般难以迈出,只好鼓足勇气低着头咬着牙踽踽独行,往往是浑身上下被浸透了汗水。而今这条路依稀留存过去轮廓,很难见到鹅卵石的残骸,两边的杂草肆无忌惮地向中间延伸,较之于那时的状况,路面窄了不少。想必现在村子里的大部分年轻人,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卷进了城市,很少有人走在上面了。多么希望这条路借美丽乡村的东风,贴上水泥硬板的标签。

    左转弯向上,折而沿被人踩踏成小路的痕迹,依山势趋步挪移。上图中最顶端的一块荒地,是父亲在世时开垦的,现在是谁在里面种上了油菜,还真的不知道。然高兴的是时隔这么多年,这块荒地依然被村民利用,而且年年都披上了新绿,足见当年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也不缺读书人的头脑。想当初为了弥补家人的日子栖惶,父亲每年都要在上面种上小麦和山芋。其生长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我也没少付出应有的汗水。尤其是遇上旱灾年景,放学后抢在日落西山前,急匆匆地挑水浇灌刚插入的山芋苗,结束后,暮色早已笼罩了整个小山。直至现在,这块荒地在我心中仍挥之不去,今天见到了它感到温暖和亲切。那是因为,它至少让我从小养成了珍惜粮食的好习惯,也体会到劳动光荣的硬道理。

    寻觅着蜿蜒迂回的草丛小径,来到了一棵伞状的小树下,欲稍作小憩。忽见前方一位肩扛锄头的老人,正大步流星地朝我走来。是处于好奇还是突发其想,我也说不清楚,总想与老人闲聊几句。老人面孔十分熟悉却叫不出名字。他,精神矍铄腰板硬朗,皮肤虽然皴裂但少有斑点,说话声如洪钟。我们聊村庄的变迁,聊当下农田的耕作,聊年轻人在外寻梦打拼……到最后,他自报家门说今年已八十五岁了。乍一看,这哪里像是耄耋之年,我伸出大拇指不住地称赞。身体好!老人家哈哈地笑了起来,继续打开花匣子,喋喋不休地细数着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其中那独特的养生之道,说来也不怕别人笑话,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他说的。彼此快要离开的时侯,我问老人扛着锄头准备锄什么。他的回答又让我感到意外,说出门散步扛着锄头习惯了,没有什么好锄的。是啊,种了一辈子田地的老人,农具是他们最好的伴侣,离开了,就有种灵魂被掏空心里不踏实的感觉。然在大千世界里,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在自己的生存空间里活出本真,活出属于自己的点点滴滴,让心自由飞翔,这不能不说也是健康的秘码与王道。

    这叫何家佬山塘,座落在两个行政村交界处,亦像一只纽扣,将两边的小山丘紧紧地连在一起。以丰水期最高的淹没线为标记,塘内面积大约六亩左右。经过去冬今春自然风干的淘洗,目前已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水凼。透过那浑浊的塘水,塘底起伏的淤泥依然清晰可辨。水面外延裸露出绛红色的泥土,已然松散疏软颗粒细腻,数不清的大小碎石静静地躺在其间,庸懒地享受着午后温和的阳光。山塘的形成源于历史上何年何月,看来无从考证,而在我的记忆里,即使是当下的季节,也不是眼前淤塞的模样。山塘被峭壁环抱,清澈的塘水在风儿的轻拂下,激起一层又一层的鳞光,似乎为来年土地润泽积蓄力量。尤其到了春夏之交,小塘以豁达的胸怀承接山上的来水,活像激情澎湃的年轻人,健硕饱满丰腴。塘内的茂密丰沛的水草,吸引着鱼儿尽情地游弋穿梭其间,不时地激起阵阵飞溅的水花。入夜时分,浮在草丛中的青蛙鼓动着腮帮,时起时伏的不知疲倦地浅吟低唱。每每置身其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忘记了劳动后而带来的疲惫。现如今,令人惊喜的是对面的小山丘,满目苍翠郁郁葱葱,改变了曾经颓废荒凉萧条的凄楚,让人看到了有青山定会有绿水的希望。

    山塘的左上方便是上图的寺庙,名叫老鹤庵,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道肃穆严然的景致。其建筑有久远的青砖黛瓦、花鸟虫鱼,有当代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彰显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风格。寺庙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尊尊佛祖列位其中,可谓千姿百态神情各异,共同祈祷着大慈大悲的人间愿景。刚踏足这番净土,寺内即刻传来缭绕不绝的禅音,聆听这低沉婉转的旋律,霎那间,顿觉心明澄净洗尽铅华,尘世间的纷争、好恶及荣辱均化为乌有,深刻感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佛系禅意。想想很多年以前,这里仅有一间茅草房,一棵桐果树,一条沙石路,一口露天井,几尊鎏金的佛像。而今天,蝶变成庙宇兀立、格调清新、美轮美奂的气派景象。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见证和续写着周边乡民生活美好、日新月异的传奇。

    据说,每逢初一及十五,四邻八乡的信男善女云集在这里,抑或远道的香客慕名而至。寺院内木鱼声声檀香袅袅,个个捧出颗颗虔诚的心叩首跪拜,祈愿家庭幸福美满人人吉祥平安。在此,愿老鹤庵的晨钟暮鼓越过山岗、跨过江河,飘呀飘,飘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离开了老鹤庵,沿着水泥路,满心释然地向侄儿的家走去。此时,阳光热烈一丝风儿也没有,小路凸显深邃和幽静。而我的心,也和路旁的树木一样,有着脱俗般地静好与安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 乡 札 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cz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