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
简析习作中的引用借鉴与自我创造

简析习作中的引用借鉴与自我创造

作者: f65d8d7daad8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1:24 被阅读4次

    先给大家看两个故事。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片段

    张无忌不记招式,只是细看他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三丰一路剑法使完,竟无一人喝彩,各人竟皆诧异:“这等慢吞吞、软绵绵的剑法,如何能用来对敌过招?”转念又想:“料来张真人有意放慢了招数,好让他瞧得明白。”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张三丰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剑出招,演将起来。众人只看了数招,心下大奇,原来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没一招相同。周颠叫道:“糟糕,糟糕!这可更加叫人胡涂啦。”张三丰画剑成圈,问道:“孩儿,怎样啦?”张无忌道:“还有三招没忘记。”张三丰点点头,放剑归座。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

    电视剧《宝莲灯前传》杨戬评玉鼎真人读书不加思考片段

    书上有的未必有道理,有的道理未必在书上

    故事看完了,我们该总结一下,为什么古人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什么我们写作文要引用别人所说的名人名言?这看似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书上有的,不见得都有道理;有的道理,也未必都在书上。

    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诸如玉鼎真人这种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尽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贻害无穷。而张无忌这方面做的就很优秀,记住太极剑意蕴,忘记太极剑招式,从而返璞归真,无招胜有招。

    引用名人名言,不是因为名人说的更有道理,更权威,而是取其精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正如我开篇就找了两个故事,其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其二拿来佐证自己下面的观点。

    写作文,没必要强行套用名人名言。只要言之有理,名人名言可以随便编,万一将来你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名人呢?那么你此刻编的话,终将是真正的名人名言。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学生时代(初一),考过一张试卷,有这样一个题目——“草长莺飞二月天”这句诗描绘了“草”和“鸟”两个物象,还有哪些古诗词同时包含这两个物象的?(试卷上留了8个空格,也就是说,不能回答整首诗词,只能回答半句)

    给大家5分钟,请说出符合题意的诗词。

    ………………

    实话告诉大家,这题基本上无解,以初中生的文化水平,根本想不出来。看似很常见的草和鸟,但是古人就是这么奇怪,很少有出名的诗词同时包含了这两个物象。当然,你要是找出来了,我只能给你一个“么么哒”,的确很厉害。

    话题再转回来,当时这道题目,班上只有我一个人答出来了,其他人全部都是空白没写。此处没有刻意炫耀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当时我写的诗句,根本不是古人作的。

    我自认为古诗文基础不错,这种题目,不编个像样的诗句,怎么对得起小学背诵的《唐诗三百首》?可笑的是,老师不仅没有看出来,而且还当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诗词涉猎广泛。

    具体时间久远,当年所作的诗句也忘了,没办法在诸位面前献丑了。

    ………………

    五分钟到了,不知有多少朋友能想到符合题意的诗句。

    百度部分结果给大家看看,便于赏析,此处取完整诗句:

    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草深一鸟忽飞起,侬不觉他他觉侬。——杨万里《晚皈再度西桥四首》

    草际鸟行出,溪中虹影收。——方干《东溪言事寄于丹》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陶弼《碧湘门》

    鸟喧犬噪沙草白,酸风十里吹腥臊。——戴表元《南山下行》

    鸟道草深云宛宛,鱼湖波定月澄澄。——董嗣杲《寓富池双泉寺三首》

    此鸟年年啄草子,今年草根救人死。——舒岳祥《退之谓以鸟鸣春往往为以夏鸣耳古人麦黄韵鹂》

    草藏眠渚鸟,花隐浣沙人。——陈汝言《奉同潘友石左丞霅溪泛舟得人字韵》

    井上梧桐阁上钟,林间乌鸟草间虫。——祝允明《秋宵苦雨》

    上面诗句是不是都很陌生?毫不客气地说,除了李白和杨万里,别的诗人大家基本上都不熟悉。那这么难的题目,出现在初一的语文试卷上,真的是有点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所以,有些时候,就不能盲目迷信书本(尤其是试卷和参考答案),盲目崇拜名人名言和所谓权威。

    该编的还是要编,相信自己,自己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名人名言。

    要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成为名人,那么你怎么让别人相信自己会说出名言!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大言不惭吗?的确时人莫之许也。

    可是后世人呢?今天我们所说的“千古第一相”是谁?

    当之无愧——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居士。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笔者那么强调说自己的话,为什么还引用那么多名人名言?

    因为笔者所引用的,都是拿来佐证自己观点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写作文,无需刻意去套用名人名言,无需绞尽脑汁去搜索名人名言。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想法,偶尔想到某人曾经说的话恰好和自己思路一致,而那个某人又恰好是个名人,此时顺便摘录一下那个名人的话即可。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上文中所有的,被笔者强调加粗的字体,内容都是本人原创。所谓的名人名言,在笔者的文章里没有资格被加粗。诚然,笔者有点轻狂高傲,但是自古文人相轻,也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原创内容,若有雷同。恭喜你,你很荣幸,和未来某一名人大师,思路一致。如果观点有冲突,门户之见而已,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你博览古今,横贯中西,写文章可以肆意引经据典而毫无做作之痕。此时你若不认可我上述所说,本人愿洗耳恭听阁下高见。

    我曾经给自己写了一个个性签名——“我闻庄周道,不若庄周因我而梦之”。

    庄周梦蝶,却怀疑是自己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成庄周?这是多么唯美的浪漫主义啊!

    同样的道理,我读了庄周的大道真理,为什么不可以说是庄周因为我才说出口的呢?也许我就是庄周,也许庄周不存在,而我也不存在。在庄周和我看来,我和庄周皆归于道矣,这也就是物化。

    文章最后,我再强调一下,不要强行去套用万能名言。写文章就是写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想法。引用名言太泛滥或者太生硬,往往适得其反,当然像笔者这么优秀的就要除外,毕竟这种人才真的不多了。

    那么重点来了,怎么做到笔者一样,引经据典而不留雕琢痕迹,文章浑然天成,仿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阅读理解,精阅读,贵理解!

    附:友情推荐一下先秦诸子,因为后世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皆有所借鉴先秦诸子,文采和思路或多或少都受前人影响。庄子、老子、孟子、韩非子、列子、杨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孙子以及苏秦张仪等人。(孔子太出名,语录被引用太多,难免落于俗套,故此处不做推崇)

    百家争鸣,学术观点各不相同,总有一家和你的观点相吻合,以个人兴趣为主,选择一位先贤,熟读其著作。最佳方案就是把其当做偶像,上述诸位先贤,为今人楷模,当之无愧,我们亦可以引以为豪。

    以庄子为例,一篇《南华经》,想象奇特大胆,构思巧妙诡谲,文笔磅礴恣肆,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说尽人生沧桑,道尽世间百态。

    鲁迅先生称赞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析习作中的引用借鉴与自我创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gj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