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美国印象 - 社交媒体

美国印象 - 社交媒体

作者: 信手拈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8-07 23:39 被阅读0次

社交媒体算是现在非常常见的一种软件了,尤其是在高速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大家不再依赖于短信和打电话,更多的可能是通过一些社交媒体来发送一些信息,可以很简单的去使用声音的方法发送信息,也使一些老年人或者眼睛不太好的人,也能够很方便的与别人进行沟通,而且还可以发送一些图片等信息,现在更加先进了,依赖网络还可以实现视频的通话。就像你的身亲人就在旁边一样,同时社交媒体也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展示我们当时拍到的照片,或者身边美好的风景以及一些有趣的事情,就像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住在一起。

Social media

刚刚到美国的时候,那时候微信刚刚兴起,正是与人交流的时候,接触了一些美国朋友之后有有些想他们是使用哪些社交软件呢,听说过他们使用facebook twitter和youtube等国内一直在传说,很多没见过的系统。后来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有点像我们的微博,更多的是分享一些身边的信息给朋友们,或者面对工作,但是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就像微信qq一样的,能够跟人实时发一些消息的很少见。上网去查了查好像facebook有一个对应的软件系统叫message于是下载了一个。当然过程是很坎坷的,因为毕竟国内的系统不支持g m s也就是谷歌服务框架,刷了机才勉强装上去的。好在那个时候爱国机还不是特别流行,使用的还是三星手机,硬件上还是可以刷上去的。但是感觉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不像国内那样大家都在用,问了问美国的朋友,他们大多数居然使用的是短信和电话,更多的社交软件是用来分享状态或者在经营自己的一个小的思想空间。美国的朋友还非常纳闷的问我,如果想和朋友联系,打电话发短信不就好了吗?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他们是真心的不太理解,为什么我们使用那么多的即时通信工具。

这和我对美国的理解实际上是有偏差的,个人一直以为美国应该是人们比较进取的,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国家,对于像微信qq这样的即时通信工具,会有很大的兴趣愿意去尝试,但是跟他们接触下来才发现其实他们是很保守的,至少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的状态是不愿意进行大的变更的,而且在美国的公司在做软件的时候,他们也会考虑到客户的承受度的问题,也不会做最大的更新,这一点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们现在各种小程序满天飞,到处走都要刷码,这对老年人来说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他们没有智能机,就算是有了智能机也不知道去如何使用,这明显是对某一特定人群的一种歧视,在中国也许大家觉得没有什么要互相理解,防疫第一,但是在国外来说,这就是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歧视,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了。

所以基于这种思想,美国人其实对于通信模式的改变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就像现在一旦要是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他们采用的通俗的方式还是在寄贺年卡和100年前是一样的,不是电子贺卡纸质的通过信封贴邮票邮寄的那种。回想我们互相写贺卡的年代,还是我们在中学时的青春岁月,到现在已经接近30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再有贺年卡的概念了。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其实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变革,换句话说,对于一些企业或者领导机构来说,他们的话语权更高,他们可以领导变革的走向,而对于民众来说,只有接受这一个选项了。

好好接着说,社交媒体,对于美国来说他们及时通信,其实主要采用的还是电话和短信的方式,对于需要传播一个数据文件或者图像等复杂信息的,他们通常采用的是电子邮件,从70年代左右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了,到现在来说你去问每一个美国人,不管是多高的年龄的,甚至七八十岁,他都可以掏出一个半智能的手机给你回复一个简单的电子邮件。

这让我想起当初小黄车出现问题,大家需要退他的押金的时候,他唯一的退款渠道是通过一个电子邮箱发送一个申请退款邮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哪怕是三四十岁的不算很老的人,也没有一个常用的电子邮箱,我就曾经帮两三个朋友写了申请邮件,当然现在还是石沉大海,估计是退不到了。不过这也就说明电子邮件其实在中国并不普及,除非是在这个领域或者干过一些什么事情的,现在反正大家用的比较多的是手机了,而且似乎上面有一些政策要求注册任何一个账户都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吧。

现在我也搞不清楚我的手机到底注册了多少东西,我想很多人可能也是和我一样的,渐渐的我也学乖了,不再设置密码,全都是通过密码找回吧。其实这里面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的,但是又能怎么办呢,现在似乎也没有人想那么多,或者有一些已经出了事的人也没有什么话语权,说不出来罢了。

美国人现在还是使用着电话或者短信的方式来传播简单的信息,甚至很多人还没有手机,还是使用固定电话。当然美国打电话是非常便宜的,换句话说至少不是按照时间来算钱的,一个电话号码可以同时给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自由的打电话,打多久都可以是不计时的,所以美国人对这个微信的要求并不高,因为他们不需要安装这个软件,就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的功能与朋友进行联系了,他们的彩信和短信也都是包含在套餐包里,基本上是不限量的,所以如果你问美国的朋友他们一个月要发多少短信,基本上一两千条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其实量不算大了我们可以看看我们一天要回复或者发送多少条微信可能也就是我们一个星期的量吧,这还是一般的信息量。如果要是在热恋中或者有其他的商务往来就另当别论了。

他们也是有一些即时通讯媒体的,但是没有我们中国qq和微信这么大。年轻人喜欢玩的是snap chat是一个小视频工具可以录一段小视频,然后发给朋友和我们微信的小视频差不多,不一样的是他强调的是安全性,也就是说发送了之后当你朋友看完可以直接销毁掉,在过程中保证信息不会泄露,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阅后即焚。

另外就是facebook对应的message master也是和我们微信差不多的,可以传递一些信息,发送图片,发送语音,但是应该说从用户界面的亲和度和使用的方便度上来讲比微信要差很多了,他更多的是倾向于在facebook的朋友之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交流。

还有一个就是whatApp,这个软件其实在国内原来是可以用的,至少在2017年国庆之前是可以用的,后来也是被Ban了,具体的原因不清楚,应该和谷歌他们差不多吧,总之外面主流的社交媒体的软件其实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传说罢了。我们的微信据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个软件系统,当然应该来说,现在的微信要比他的操作度要成熟多了。

不过这些国外的软件对信息资源系统资源的占用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应用的范围也不是那么广,你的朋友也并不一定有类似的软件,应该还算是一个小众的品牌吧,也就是说你不必须在你的手机上安装这个程序,不像我们现在如果你的手机上没有微信,简直这个手机就丧失了将近一半的功能了。而且他们对要求的权限也并不高,比如说你的位置,你的通讯录,或者你的一些相关的私密的信息摄像头等是可以关闭的,而对于很多国内的软件来说,你不开放某些权限是不可以用的,其实有的时候我很不理解,一个电子词典为什么要开放gps信息权限呢?一个打僵尸的游戏,为什么要开放通讯录的信息呢?

另外就是微信占用的系统资源似乎也有点太多了,我们可以随便看看,大概将近10个g的资源就被占用了,如果手机的内存小一些,比如说32g,那么基本上别的软件就装不了什么了。

但是因为我们的朋友或者同事们都使用了这个软件,很多人也愿意拿它作为一种联系方式的首选,有的时候也是不得不装上这些软件系统了,感觉就像被绑架一样,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总之在美国他们的社交媒体都是我们传说中的一些媒体,在国内很少见过了,大多数都是分享一些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有趣的故事,对于即时通讯工具来说实际上是非常少的,至少不主要依赖他,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传统的电话和短信。另外就是他们的电子邮件比我们应用的范围要广的多,也依赖这种方式,所以说对他们来说,智能手机的第1个功能实际上是能够收发电子邮件。

一个系统的发展都有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机遇,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通信的成本不是以时间或者条数来计算所以,才没有产生像微信这种软件系统的生存市场空间吧,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乐趣,而不是作为一种基础的通信工具来出现了。

在这方面来讲,无论是理念还是应用场景,还是依赖程度来说,我们真的是不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国印象 - 社交媒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lc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