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讲座
简评侯金平秋枫

简评侯金平秋枫

作者: 琴台沙月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20:46 被阅读142次



    恭录原玉:

    山东侯金平

    秋枫

    翠岭过西风,云边啸雁鸿。一坡披锦绣,几簇染霞红。

    溪绕叶相叠,霜横火漫空。樵夫惊驻足,不敢入山中。

    简评侯金平秋枫

    沙月

    开屏,第一眼就看到这首诗,眼睛一亮:好诗!

    一、诗歌脉络清晰

    一首诗歌,往往有自己的脉络,从什么写到什么,从哪里写到哪里。作者的思路如果是清晰的,往往就能自然形成诗词表达的脉络。注意这首《秋枫》的脉络,从岭上秋色秋声写到岭上红枫,侧力于在“红”上做文章,不着一个“枫”字,却把个“枫”之层林尽染,千岭红遍,写得惊心动魄,十分夺人眼球。

    咏物写景的脉络通常是通过观景的立足点来交代的。

    诗人写景状物,一般都会把观景的立足点做一个明确交代。这个点,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移动的。观察时的角度,可远瞰,可近观,可俯视,可仰观。读者了解了这些,便可以通过观景立足点来梳理诗词脉络了。

    诗人将观察立足点定位在“岭”下,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仰观的艺术角度。尾联指出观察人“樵夫”“不敢入山中”,从而告知樵夫在山下进山路上,仰头看到连岭绵丘的秋色,听到的秋声。

    西风凛凛,山岭上下,所有的绿还舍不得入冬;天上可见断鸿归雁寥寥翩影。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虚实相间之中,见出诗人开阔的诗化视野。从山岭写到天空,从天空写到夺目的枫红,再从漫山红枫写到山下,写到观察人立足之地。

    二、扣题指向清晰

    主题是“枫”,作者拟题为“秋枫”。

    首联扣“秋”生发,“翠岭过西风,云边啸雁鸿”,一“西风”,一“雁鸿”均乃秋之意象。无形有声的“风”,有形有声的“雁鸿”,为下文咏叹红枫做了一个气象苍茫的铺垫。其中“雁鸿”用得很经典。在古代诗词里,一“雁”一“鸿”连用,很常见。宋人石孝友有句:“烛花吹尽篆烟青。长波拍枕鸣。西风吹断雁鸿声。离人梦暗惊。”一般用来写思乡、怀旧、送别的场景。唯诗人在此诗中,安一个“啸”,则横添慷慨之气,为下文奠定了一个豪放的主调。

    后三联都在写枫。中间两联用对仗推出“枫”之艺术特写,正面描摹枫红的壮丽。

    “一坡披锦绣,几簇染霞红。溪绕叶相叠,霜横火漫空。”秋天山岭,宛若打翻了的调色盘,五彩斑斓,正是“锦绣”模样;山枫有“几簇”,将天边朝霞染红。这一联实写,没有平铺直叙,一个“披”,拟人状写秋色壮美;一个“染”字,动态喻化枫红的抢眼,抢尽了朝霞的风头:没有红枫,哪来你这霞红?这颔联写得真是趣致盎然。到了承转直上的颈联,更是令人振奋,击节叫好。上句写道,红叶相叠,层层倒影于山溪中,溪流一汪丹彤,实在美妙。各位读者,这又是一笔虚写。何以见得,因为观景人樵夫尚未入山。下句用了倒装,几簇红枫破秋,横出冷霜,似火焰燃烧,而且是肆无忌惮,无拘无束,漫空燃烧。其中,“霜”不过是呼应首联,用特定意象来点“秋”。上句写水被映红,下句写天被烧红。天上水上,水天一色。这枫红之色,之势,之威,谁可阻挡!同时巧妙地呼应了颔联“染霞红”的大气,写来气势流贯,有磅礴之力。

    尾联仍然在写枫,只不过是换了人的角度来作反面烘托,用“樵夫”的心理“惊”,樵夫的行动选择“不敢入山”,来巧妙反衬中间两联的描摹。尾联为全诗作结,结得韵味悠悠。

    诗歌是语言艺术,更是诗人对生活与人生的表达。山东诗人侯金平写的“秋枫”,是一首咏物诗。从她对秋枫的咏叹,可以探摸到诗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洋溢出的诗意激情。

    诗人的这一首五律,是本群12月的主题作业。第一周完成作业的人不到30人。在几百人的大群里,很多人还在斟酌修改,甚至有的还在构思徘徊中,而她的作业就提交了,作业还这么有质量,可见诗人尚有不同凡响的潜力大空间。

    需要斟酌一下的是,在对仗工稳上还可努力。颔联的“绣”是可作名词,也可作形容词的。在本诗中“绣”是一个名词,和前面的“锦”还可看作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并列式名词结构。与之相对的“红”却是一个形容词,是形容“霞”被“染”的结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评侯金平秋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lc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