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2022年打算通过三个系列来整理自己对于车车当下的理解,开篇先浅谈下ACC自适应巡航。
想象一个场景,你在高速上开车,车况不是很拥挤,所有车可以在90-120km/h的速度前行。这个时候你的右脚是踩在刹车还是油门上呢?如果是一个长下坡为保持车距时不时得踩下刹车,大部分时候还是得一直踩着油门以保持当下的速度,快一点慢一点都可以自己掌握好。
这个时候巡航的功能孕育而生,在设定完合适的参数后车车会以固定的速度前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感。这里需要强调解放双脚并非完成不踩油门或刹车,而是将注意力从油门或刹车集中到方向盘以及前方视野。
2、巡航编年史
定速续航(Cruise Control)这个功能最早在飞机上被使用、接着是轮船上进行推广、到了20世纪中后期开始在车车上采用这项功能,本质都是让载运体按照驾驶员设定好的速度进行前行。
拉尔夫·蒂托(Ralph Teetor)最早于1945提出了可以稳定车速的设想,这个功能起初通过预判车速来控制节气门开度。后经过克莱斯勒以及美国RCA公司优化后该系统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稳定发动机转速,进而让车车保持在一个车速范围内波动,1958年克莱斯勒顶级车型“帝国”(Imperial)成为最早匹配这个功能的车车。
这套系统致力于高速上不踩油门可以保持固定车速,一旦EMS检测到有触碰到油门或离合器,这套系统就会退出。很快到了60、70年代,这项功能就被美系车广泛应用在车车上,得益于车速的稳定,额外起到了降低油耗的作用。作为一个可以让驾驶员爽的功能,单纯高速上爽肯定是不够的,低速无法采用这个功能以及道路拥堵要频繁切换都是诟病的点。
工程师们想确实还有改进空间,因此自适应巡航(Adaptive Cruise Control)应运而生,这项技术最早由美国依顿(EATON)公司在1971年提出,在巡航系统基础上增加了雷达和摄像头。这两个主要起监测前车和自己车的距离,可实现根据前方车速来控制自己车车的速度,进而保持一个合适的车距。看似简单易操作的功能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迭代。
日本三菱重工首先在第三代豪华轿车Debonair车型上搭载了该项系统,雷达在上面主要起到测量距离的作用,当与前车距离变短时会先采取松油门以及变速器降挡操作,距离再进一步缩小时会发出嘟嘟嘟警告以提醒驾驶员介入踩刹车。写到这里不得不说测量距离很重要!这个在后面会被频繁提到,测绘是一切骚操作的基础。这项功能在1992年被提出后,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岛国双田、北美通福和老德都加入了研发阵容。
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BBA御三家分别通过引入毫米波雷达来实现了最基础的自适应巡航功能,彼时的奔驰S级轿车Distronic系统可根据前车的速度动态调整自己的速度,并同刹车系统一起可以实现降速。到了2013年W222为首的S级车再次引入了转向的控制,这意味着在跟车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车车自身也可也控制在车道内进行稳定前行,这也是车道保持功能(LDWS)的前身。
自适应巡航系统的发展与AMT变速器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在驾驶员释放了左脚切换离合器后,自适应巡航系统才更加自如的加减速才能真正意义上释放右脚。
3、功能实现
在定速巡航阶段,功能要求稳定就行,EMS会根据变速箱信号、当前车速和驾驶员设定车速三者调整ETC开度。由于不需要额外的传感器以及其他电控单元参与,国内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也陆续把这个功能加到了国产B级和C级车里,从0到1的阶段大家用了都说好!
在自适应巡航阶段,车车决策的复杂难度一下子上了一个台阶。从编年史里不难发现,引入刹车系统、引入AMT变速器、引入转向系统、引入电子稳定系统以及最后的电子驻车系统引入,随着更多系统的介入自适应巡航系统才能更加自如的实现人们想要的效果。到了现如今阶段,该项功能在L2级辅助驾驶已成为了标配,以安全著称的沃尔沃在其安全系统中还额外引入了避让功能,进一步弥补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时偶尔的开车小失误。
整套逻辑基本上可分为:开启定速巡航功能→设定好当前速度→加减当前车速,仪表上通过由激活取消巡航以及加减速至少这四个按钮组成。从视觉上来说,好的自适应系统应搭配更好的HMI界面,从而更好实现人车决策融合一体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