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是一份高尚的工作,更是一份积德的活,虽然烧脑,我们却一直深情地爱着它。
培训是有境界的,山脚下的望着半山腰的,半山腰的追着山顶的,山顶的攀登着另一座山峰,始终没有止境,这就是从事培训事业的乐趣所在。山始终在那里,而我们在这里。
培训是一份需要经营的工作,有人用心经营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产品,没有用心经营它,它就不可能成为产品。
培训是人资管理的范畴,又不像,和其它的职能不同,培训视乎是一份没有界限的工作,所以跨界、无界一直以来就是常态。
一年一度,一些知名机构会发布培训行业研究报告,可信又不能全信,数据统计的平均化混淆了企业真正的需求,仅供参考吧。而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国情咨文”。
一、培训是“萤火之光”还是“星星之火”或是“熊熊烈火”?
能够搞清培训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明白人”,在企业里是不多的。细想起来,要追求好企业、好师资、好培训,拥有三好的,培训才会有希望、有效果。
那么,身为萤火之光的培训人,心中要有熊熊烈火,才能真正点燃星星之火。只有这样,您才能不纠结于“萤火之光”还是“星星之火”或“熊熊烈火”。
二、培训的资源可视吗?
我们一直强调培训的成果要看得见、要可视化呈现,那么培训的资源可视吗?这一点,我们需要细细“品一品”。
每次开展培训项目,我们细细梳理准备情况时,都会发现有些缺陷与不足,机构的选择上、师资的对接上,需求的理解上,案例的准备上,时间进度上等等,是否有改进之处?做了哪些工作细节,都要一一呈现出来。
三、培训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生产线上,按照工艺标准完成产品加工,符合客户要求。培训线上,我们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学员满意、领导满意。满意的标准如何界定?
用满意来衡量培训的成效,是不科学的。培训要追求本源,标准和数据是最好的说服力,每个流程的工作要有检视的标准,培训数据要可量化,如同产品,评价它的是各类实质性理化、外观等等指标,而不是感觉性指标。
四、培训是一件说服的工作
沟通,是对培训最核心的要求,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和谁沟通?怎么沟通?都十分重要。所以,时刻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出具有份量的研究报告,以此打动领导层,说服他们的支持。
要有拿得出手的方案、报告,说服学员、上级领导,举个“粟子”,一份需求调研报告要发布,不能套用模板。我们出具的报告,至少包括了核心问题呈现、能力短板需求、行动学习主题聚焦、潜在课程需求四项内容,用数据呈现。在这一点上,需要下点功力,不能用通用的五大问题来“迷惑”我们的学员。
授课培训的过程,也是一项说服工程。老师不同,说服工程完工进度、质量就会不同,往往会背离初衷。所以,如何和老师沟通,说服老师按照事先的教学计划,优质课程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是否适用我们企业,是每一位培训人要做的工作,不能因为老师是“名家”、“专家”、“大伽”而产生高不可攀的距离感。
五、时间总是有限的,更要聚焦
培训能够解决全部问题的认识是片面的,对学员而言又是可以理解的。带着问题来学习,是对每一位学员提出的要求,聚焦1-2个重要问题,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学员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可以学以致用。
培训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学习同样如此。如何追求培训的好生意或最佳商业模式,是我们挑选学员,而不是我们拉拢学员或被动接受学员。国内一流的大学,不就是遵循这样一种规则吗?所以要坚持自主招收、自主测试学员的观念不能动摇,那是您最终走向成功的信念和原则,不要放弃它,一旦一次次放弃,培训的终结即将到来。
六、培训经费的多少不代表工作的成绩
培训是需要经费的,但是可以赚回来的,培训人要有这个本事。在员工培训上投入,是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事实情况却不是如此。
如何评判培训经费投入的产出比呢?是很多机构和老师不愿意做的一件事情。原因是不可控。作为企业,培训经费预算的建立,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它至少要由功能平台经费、体系管理支出、人员工资支出、教学经费支出等内容,这样才足够支撑培训项目的落地和实效。所以说,讲师和我们这样的机构合作,所获得的额外收益如案例淬取、项目运营、自身宣传、行业影响等等,往往会超出他自身的讲课费。
管理学院要走行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化道路,不必纠结于培训经费的干扰,专心做好每一个学习项目,真正优秀的机构、内外部老师、专家、学者才会“趋之若鹜”为您而来,为我所用。
如何把培训经费进行切割非常重要?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如何来分配,需要相应的工作精力投入。作为课程知识的搬运,要有起点、更要有终点。
所以,培训经费的多少不代表项目的优劣,更不代表工作的成绩,用心做好自己的事,这个观点,和马某某、诸某某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观点,如有雷同敬请谅解!如有偏激,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