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高考

作者: 虎皮尖椒 | 来源:发表于2017-02-04 23:22 被阅读0次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中国每一个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从仕无疑是实现这一抱负最直接的方式。在几十年前,能够通过高考考入大学,就意味着很有机会能进入仕途。实际上历朝历代,读书人想要进入政府出人官职,都需要通过一定考核,这些考核就是他们的“高考”。


    在汉代初期,纸尚未被发明,那时书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那时读书人很少,考核也就不像之后历代以才学为最重,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有机会政府谋得了职位。

    在汉代,招收人才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一种是不定期的,就是在在特殊时期,比如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或者逢大灾害、大瘟疫。汉代人认为出现这样的灾难是因为政府失职,而受到了老天的谴责。所以便在民间寻觅”贤良“,通过”贤良“为政府做事,求得老天的宽恕。贤良的考核方式是策问,就是在竹简上写下一个个问题,请贤良们提出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政府选择任用。

    第二种方法是特招,比如要出使匈奴,就在民间招聘能够懂匈奴语的人。黄河决堤,便会招聘懂得治水的人。只要有这样的才能,就可以自行举荐。这是一种特殊的招聘。

    第三种方法就是举孝廉,在汉武帝时期,举孝廉成了各地的一个固定的政治任务。这样一来,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被举荐到中央政府,那时中央政府已办太学,举荐而来的人才均被送至太学学习,学习期满参加考试,根据成绩任命为官或吏。这样就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场,因此自汉武帝以后,汉代做官的逐渐都变成读书人出身了。政府官员也不再只由贵族垄断,寻常百姓也有机会做官。

    到了三国及魏晋时期,因为战争不断,政府不再能像从前一样能够固定获得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任陈群为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这仍是一种举荐制,由各郡举荐一人为大中正,再有大中正推荐小中正,并将举荐而来的人才分为九品,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将人才登记成册并加评语,吏部便可由此选用官员。

    到了唐朝以后,科举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科举算得上我国古代制度一项创举,自此,再不需要地方长官举荐,也无需九品中正评定,通过科举就为大多数人打开进仕之门。唐代科举考试的限制是商人和工人不能报考,因为工商人是谋私利的,而做官需要谋公利,为公家服务,以此禁止工商人报考。此外,还要求报考者未触犯过国家法律,这被唤作”身家清白“。科举考试由礼部举办,礼部考试内容为才学,考试合格即为进士及第,便有了做官的资格。至于实际任用则仍需参加吏部考试,吏部考试内容为仪表、口试等等。

    科举的内在意义和精神生命是开放政权,但是也有它自己的弊病。随着科举考试的实施,报考科举的人急剧增加,考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政府不得不设置更多的官职,并设置大量候补官员“员外”,这就是自唐以后历代政府产生”冗员“的一大原因。

    宋代以后的科举未防止考官偏袒自己门生,用纸糊住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后来直接在考卷呈给考官之前,派专人将所有考卷先誊写一遍,这样一来,所有的考卷便字迹都一样了,考官便无法以字迹辨别出自己的门生。

    这个做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所有人的考卷都将被平等对待。但是在唐代,这些方法没有被使用。

    唐代考官可以看到试卷作者的信息,评卷的时候也会依据考生平常的表现综合考量,这可以防止有的优秀考生因为在科举考试发挥欠佳而被埋没。但是这自然就可能让考官在考试评判上徇私舞弊。现在我们经常批评高考“一考定终身”,但是如果从公平上考虑,这样的方法似乎也是现在最好的方法。

    宋代一朝崇文抑武,为鼓励学文,宋代考生通过礼部考试获得进士及第之后,再无须吏部考试,便可直接做官,这让宋代官员少了一些切实历练的习气。

    唐代和宋代的科举方式大致相同,然而到了明代,一切就都变了。

    在明代,中国人口暴增,参加科举考试人数更加庞大。因此,明代将考试分成多次,首先是府县考,录取了叫县学生,即“秀才”。其次是省试,又叫乡试,录取后便是“举人”了。举人就如同唐宋的进士,此时便有做官的资格了,

    在明代获得进士身份后,还需在中央政府内读书三年并参加考试,成绩好的就能进入“翰林院”,明朝极为看重进士和翰林,非进士翰林不可做大官。如此一来举人以上变成清流,秀才便为浊流,永不超升。

    明代科举制度里造成影响最大的事情,无疑就是“八股文”了。

    对于一个考试而言,录取标准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唐朝考试考律诗,因为一般古诗不容易定标准,判优劣实际上八股文本身只是一种律体的经义,而律诗可以限定字句和平仄,这样评判便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到宋代之后改考经义,即仁义道德。然而仁义道德谁都可以说,到了明朝就演变成一个固定的格式来,科举的录取标准也便同这个客观形成的标准结合起来了。虽然这并不是任何人有意刁难人才,但人才终究还是为此消磨了。

    清朝是典型的部族政治,政府的重要官员均是以满人担任,汉人在政府中只占有少数不重要的职位。而科举的精神核心是开放政权,因此清朝的科举就只剩了一个表面的幌子,变成一个纯粹的政治工具。

    考试制度是我国在制度上的一大创造,它让政府的权力很大程度向公众开放,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扁平化。拥有特权的贵族阶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越来越平等,这是科举对我们社会的最大贡献。

    同理现在的高考,现在人们认为高考制度有诸多弊端,然而目前来看,高考对于我这样普通的农村孩子而言,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那些所谓高考的弊端也并非从高考开始, 从有科举的时候就面临同样的问题,以此来全面否定高考实在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们的高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wps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