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因,顺带看完本书。盲猜以后要接触到的食物大概是龙山黄金螺和三北炒盐豆。
本书通过《传统佳肴》《河海之鲜》《果蔬土产》《休闲小吃》《节庆食风》五个部分讲述了甬城各地区的特色食物,堪称加强版的菜单。
饮食是一种文化,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生活习俗,还能投射出一个地区百姓的性格。因此到陌生城市旅游,大家往往会在当地的饭馆寻找特色菜。港口城市甬城,将《河海之鲜》单独成单元便可以看出甬城的社会环境。以后外地朋友来玩,把本书直接拿过去,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食物一起去解锁。当然一本书是写不完甬城的特色食物,还有很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录上的食物没有出现。
每一章的基本构成大概分为三部分:基本情况介绍、传说来源、制作方式。
传说来源部分:因为这段时间内看了很多甬城地区风俗和人物介绍的书,发现有些食物在起源传说上存在偏差。虽然同属甬城,但是,一来因为从古到今辖区划分的变迁,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改变;二是古代交通不便,导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使是甬城人对同一款食物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想到了丁丁带给我的宁海汤包,和我概念中的汤包便是两种模式。
有偏差其实还可以理解,但是内容文字几乎一样便让我感觉阅读体验感超级差。比如《三北盐炒豆》一章中对三北盐炒豆传说由来的部分,介绍文字同余华达主编的《戚继光抗倭传说》中“三北盐炒豆”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从出版时间来看《甬上乡味》晚了两年。还好《酱㸆猪头》部分两书文字构成不同,如果两样食物的内容都几乎一样,我会对本书产生强烈的质疑。
附言:有些食物本来都挺喜欢吃的,但是一看到传说瞬间觉得没胃口了。比如长街蛏子是叫花子的身体裹着席子变化而来,奉化摇蚶的血色是海子的鲜血染红,海蜇是黄花姑娘的头发等,还不如不告诉读者,我怀疑作者是高级黑。
制作方式部分:对于习惯看视频教学的我,对文字组成的做菜说明书部分直接跳过。毕竟看了也记不住,一边看视频,一边实践才是学会做菜最好的方式。
作为甬城人,每看一篇介绍,都要思索片刻,这个食物我吃过吗?目前来看,邱隘糯米KUI应该是唯一不熟悉的食物,仅看看图片似乎和米馒头没什么不同。另及:每一章的配图选择都能很棒的展示所介绍的食物。
作为奉化人,日常出门去见其他城市的小伙伴,总会带点千层饼做伴手礼;到了夏天,必然要给好友快递水蜜桃。每每到这个时候特别羡慕和快递小哥很熟的人,毕竟生鲜快递费实在太贵了。
猜想:依照打造网红城市的基本套路,应该顺便将每个食物的最佳购买地点顺带罗列出来,然后规划和打造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能拍摄一系列<舌尖上的甬城>。“民以食为天,游以吃为先”,美食IP逐渐成为地方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竞争力。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发展,浙江省通过“诗画江南,百县千碗”作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五养”工程的重要内容。正在努力通过美食带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本书不会告诉读者,甬城鼓楼的两家网红油赞子,背后还有超级狗血的家庭伦理传说;每年夏天街边出售的奉化水蜜桃,其实都只是蹭热度的产物,真正的奉化水蜜桃长得奇丑无比,应该很难有市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