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屯书狂,可是他并不怎么看书。准确地说,他是个屯物狂,用我妈的话就是:“什么破烂到你爸手里都是宝贝”。
老一辈囤积物品是因为所经历的时代物资匮乏所致,因此老家物品多而繁杂,但是还是很感谢父亲,“顺带”屯了很多的书。
不到两米的书架顶天立地,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小人书、词典(英汉词典、英英词典、成语词典、同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各种语言学习书籍(《新概念英语》《王国璋英语》《教你广东话》《教你学日语》)、《十万个为什么》《一千零一夜》《365夜》《知音》《故事会》《中学生作文选》《防诈骗600条》,各种杂志、教科书,满满的书架,虽名著寥寥,可已满足我基本的阅读需求。
自己挺爱看书的也许是这种环境使然吧。
儿时,记得学校发完书后,用牛皮纸或者挂历封面包完书皮后,就会把竹椅对着墙,反过来坐,给自己营造一个小空间,然后拿起语文课本和道德课本,看得津津有味,因为有很多的小故事。如《神笔马良》《半夜鸡叫》等。而小学时就因为看多了父亲给我屯的《中学生作文选》,所以写文章都是信手拈来,套路多多。
还好离家100多米就有新华书店,里面各式各样的书都有,拓宽我的无意阅读量。学生时代特别青睐描述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如《男生贾里》《皮皮鲁和鲁西西》《草样年华》《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学时期,通常都是在书店从放学看到天黑,郑渊洁的长篇小说都是在那里看完。那时书店还有《西厢记》《金瓶梅》,也看得是心惊肉跳面红耳赤。
什么时候喜欢看书?
阅读的快感从漫画开始,《七龙珠》《灌篮高手》《机器猫》是童年的饕餮。渐渐长大,郑渊洁的书让我着迷,无论是《童话大王》还是长篇小说,对应试教育的抨击和无尽的想象读起来畅快不已。再大一点喜欢倪匡,每次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蓝血人》《透明人》看的是又害怕又激动。还有就是金庸,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
可是很多经典是很难读下去的,四大名著还是需要一定的门槛,尤其是《红楼梦》,因此都没有细细读完。初中只看过郑渊洁写的删减版红楼。《三国演义》中我最熟悉的一句就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些中小学要求读的几十本名著,我都是中道而止,特别是国外名著,除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随大流读完,其他的如《红与黑》《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琳娜》《傲慢与偏见》《飘》,都是翻看了十几页就读不下去,可能是因为文化不同,但最大的障碍是——人名太长记不住。我常常在看到一半就忘记了这个人名到底是谁啊?唯一看完的外国文学作品是《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鲁滨逊漂流记》,但是遗憾的是除了华生和福尔摩斯,鲁滨逊和星期五,其他人的名字我都忘却。
高中班级热传着黄易的《覆雨翻云》,这是网文的鼻祖,小人物逆袭抱得美人归的功夫巨星成长之路让人停不下来,还有《寻秦记》,特种兵时光穿越带来的降维打击让人欲罢不能。
高中还偶遇一本《封神演义》,虽然文言文佶屈聱牙,可是凭借着对电视剧里的留存的画面感,竟然生生地读完。文言文能力的飙升就是在读完之后,觉得语文考试的文言文都没有那么难猜难懂了。
如果看漫画称的上阅读,那我的阅读量算是很大了。
阅读的快感是怎么产生的?
一个就是无脑阅读,比如看漫画,或者是读爽文,包括一些网文,阅读起来代入感强,逆袭的快感和小人物的翻身让人沉溺。
读英文版的《哈利波特》的时候也是费了一番心思,刚开始阅读毫无快感可言,一页要查好几次单词,可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单词可以不用查了,因为大概的意思都懂,就可以隐隐地感受到里面情节和描述带来的紧张刺激。
所以,读不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下去,因为没有其他办法。
偷得浮生半日,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章节一世界,惬意、满足。
喜欢这种“无聊”的生活,不亦快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