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一种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就是在研究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日常教学依靠研究并验证研究。研究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是浑然一体的,即在研究的状态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课例研究课就是常态课,并且是带有明确研究专题和旨在精益求精的“公开的”常态课。
同课异构,是分别由不同教师执教同一教学内容,让教研组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听课、评课等教研的机会,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发现各自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妙之处,以“各美其美”对教师产生有益的互促共进作用。
简而言之,“同”是同一教学内容。“异”是教师基于自身学科素养、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课标的掌握、对教材的把握等进行的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同一年级不同班级,进行授课,最终展示的是各有闪光点和需要完善的课堂。
二、同课异构的类型
1.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可以以某一学校为主发起,邀请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某一学科教师,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研互动。借同一年级,不同班级进行授课。备课需提前了解学生基本学情,掌握地方教材、考试评价要求等,在课堂上通过授课展示基于对课标、教材、教学环节、练习设计等的不同理解。
2.校内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学校内部同一学科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进行借班上课,开展观评课分享的教研活动。
3.校内的“同师同课异构”:
同师同课异构的活动形式,按照时间顺利来说,可以由四个“即时”构成:
(1)授课教师在结束第一次讲课后,即时开展课堂诊断,其中包括授课教师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观课教师反馈评课建议;
(2)授课教师依据评价建议,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其中包括对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等诸多调整;进行二次的设计,形成不同于自己原有经验的新教学设计方案;
(3)授课教师将教学改进直接运用于接下来的第二次授课活动中,即时检验改进后的教学实践,避免惯常的和曾经的错误,力求在内容驾轻就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4)授课教师在结束第二次讲课后,观课教师即时进行两次课的教学效果对比,通过量化指标的数据变化,形成对于这节课的科学的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结论。
三、同课异构,需要提前设立相对统一的观评课标准
要基于“证据”评课,才能给教师有理有据的评价建议。关于如何收集有效的观课证据,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本研究基于项目学校的情况以及师生状况将课堂教学设计为三个观测维度:教师维度、学生维度、课程性质维度;
其次,通过解构课堂,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行为具体化为一个个可操作化的观测点;
再次,分配观测任务,让评课老师依照观察点对课堂呈现出来的一个个师生行为进描述与记录;
最后,汇总评价结果,授课教师与评课老师一起对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与反思。
四、本次四校教师同课异构中暴露的问题
1)教师的评价素养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不只可以用来指导教师如何有效教学,也可以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评价。在听评课活动中,教师作为观课者和评价者,相应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技能在其教学能力比对之下,略显薄弱。因此,我们要在听评课活动开始前,对教师进行评价技能的培训,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评价目的、评价任务、评价途径和方法,这是保障教学评价活动,尤其是重视操作性的量化评价开展的前提条件。
2)强调“异”而不求“同”
教学目标、学生年龄、学习心理等并没有太大不同,并不应该过于强调“差异”而排斥教师使用同一材料、同一环节。
3)生成性不足
大多不敢跳开自己的教学设计,基于课堂生成,进行教学活动的重新调整。
4)不相信讨论的意义
实际上,学生之间的讨论,对学生帮助最大,“任务驱动”下的研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通过讲给别人听,厘清思路,分享观点。4校的课堂,都还是以教师主导为主。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除了是学生自行撰写文章之外,大部分时间由教师控制。体现在“问题发现”上,以教师的“发现”为主。
P.S: 英语的四校同课异构,都未上升到“语言文化”的教学内涵,即达成语言的“基本要求”和“审美层次”。
语言的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
即文章本身字词句段之间的“清通”(本次四校教师大多注意到这点);
即文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要“适切”、“准确”。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表达的意涵与作者的言语意图是否贴合,与想要表达对象的实际情况要一致(所以,上海的教师,能够把Ability 分解为he can do, 把personality分解为he always do,帮助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在文本中的差异,是非常独到的处理。)即“得体”,指文章的语气、言语色彩等要符合文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引导学生迁移到的不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友善,更要回到文本——“推荐信”这类文本的文化内涵、实际功用。
审美层次,这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洁净美、情态美、节奏美等,推荐信的“美”,美在“得体”。
总之,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让教师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促进反思,分享教学智慧,达到思想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人生小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