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好动、好探索,但在他们诸多的性格背后却缺乏知识经验的帮助,以及缺少预见危险事情的能力。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不能预见行为的后果,更不能正确地、及时地找到方法来应对各种突发的危险事件,从而酿成严重喉管。
仔细分析孩子出现争吵的原因在于:孩子自身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冲突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在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也在相互认识和了解,喊、抓、抢、推、打都是探索和了解的一部分。幼儿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与他人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人沟通、协商、分享、合作与谦让,冲突是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途径之一。
其实孩子之间争吵,说明孩子生气了,对生气的人来说,充满怒气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气也有着有助于理解的正面作用,作为教师要带领幼儿学会正确对待生气和平息怒火。
那么当幼儿间生气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是不闻不问,还是赶紧不分青红皂白地介入孩子的冲突,去批评去指正呢?
两者都不可行,作为教师在保证孩子处于一个安全的状态下,要指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自主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冲突:
1、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说,学会表达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教给幼儿说话、表述的技巧,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协商,比如说在以上的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说:“你能让我进来吗?”这是一种询问法;“你可不可以先滑下去呢?”这是一种协商法;“我们一起开小火车吧。”这是一种情境练习法......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
二、其次,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学会分享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理解:争抢是毫无意义的,只能耽误时间造成不愉快,只有采用轮流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就像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都往滑梯里面挤,导致挤不下的情况时,孩子们只会相互推挤。其实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若在第一时间去指责某个孩子,或者强加制止,便丧失了一次很好的经验传授的机会。在这次整个游戏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介入其中,只是用一句话稍稍地提示了幼儿,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学会观察自己所处的环境,寻找更加好玩的游戏。同时开小火车又是一个分享,大家一起玩。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语言交往的能力,而且学会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幼儿的经验,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的体验。
最后,在冲突发生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果教师能够相信幼儿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教师只是作为一名小小的引导者适时地介入加以引导和指正,我想这样不仅可以平息幼儿之间的冲突,而且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