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对苏东坡的认知
说起来非常惭愧,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虽然能够背诵几首苏东坡的诗词,也略微了解三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但是这个人物在我头脑中依然了解的很少,很肤浅,甚至我根本读不懂他诗词背后站立的灵魂。
前年暑假我买了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被誉为20世纪中国四大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耐着性子读了一百多页,后来就半途而废了,一直到现在这本书依然被我打入了冷书柜高阁起来。
在家乡被称为疫情的主战场之后,我们全家都无一幸免,尤其是我的反应最为强烈,又发烧,全身疼痛,还以为是因为洗澡着凉所致,接着中枪的就是爱人,老人孩子,心情无比痛苦郁闷,尤其看到《读了三遍苏东坡传,我的精神内耗终于被治愈了》这篇文章,令我非常震惊,内心才真正渴望走进苏东坡的世界。
风雨扑面,是人生常态。
有人说,苏轼的才华是上天恩赐的礼物,常人可望而不可即。
书中讲到,苏轼刚满20岁,参加“千年科举第一榜”,就从众多才俊学子中脱颖而出。恣意的文采、丰厚的学识,引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命运的无常,他初涉仕途,便碰上新党王安石变法。为了百姓的生计,苏轼直言不讳,针砭时弊,试图减轻民生疾苦。反而触怒新党,几次陷他于死地。
众亲友力挽狂澜,才保其性命。可接下来的岁月,变得更加动荡不安。
45岁这年,因一桩“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59岁这年,不愿参与党争的他,再次被贬,流落惠州。年过六十岁的苏轼,又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儋州。
他在十丈红尘里摸爬滚打,当命运的巨浪打来,令他狼狈不堪,彷徨不安。但每每,他总能从落寞中抽身出来,将人生聚散、得失无常揉碎进杯盏,潇洒入喉。
在《苏东坡传》中,1079年,40多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入狱。在此之前,苏轼的朋友可谓遍布天下。可一朝跌落,身边问津之人,却寥寥无几。彼时,苏轼身居的监狱潮湿阴暗,还常常伴有令人作呕的老鼠和挤满灰尘的蜘蛛网。103天后,他刚得到释放却因一纸诏令,再度下放黄州。
面对眼前的荒芜之地,他感到无措,又很茫然。
直到有一日雨后,他听到不远处的寺庙,有悠然的禅音奏响
声韵萦绕在苏轼心头,他仿佛领悟到人生之真谛:无争、无抢、自得。
从此,黄州对于他而言,并非再是孤寂荒凉之地,而是灵魂的寄托之所。
他脱下文人的长袍,穿上了破旧的布衣,每天如农夫般辛勤耕种、犁地。
在阳光满照时,他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在烟雨朦胧中,他笑对穿林打叶的风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开始明白,这世间,山川庙堂难求成全,唯有明月清风不可辜负。
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起大落中,他总是能够保持这份乐观,逍遥自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生缝太平盛世,虽不曾经历苏轼的贬黜与放逐。但前段时间的课题被毙掉,感觉很不得志,又检测出抗原异常,令的生活充满失意与惆怅,感觉日子简直活不下去了,生活令我遍体鳞伤。
正如弘一法师说:“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注定无法改变的事,就让它随风飘散;
它让你在一次次的失望与挫折中明白:
从来就没有称心如意的人生,风雨扑面,才是命运的常态。
你会发现:没有走不出的困境,只有不愿愈合的心境。
人生路上的风雨,如果没能阻拦你的脚步,就只会让你的旅途变得更加刻骨铭心。
翻开这本《苏东坡传》,看看天才人物苏轼的一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