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发、鼓励和支持来访者采取新的有效行动(过去未曾尝试过的行动,给需要带来满足,如友好关系体验等),确实是多种不同心理治疗起作用的一个共同因素。
贝克明确指出,他的认知治疗“总体策略是言语性程序和行为矫正技术的混合”。梅肯鲍姆把他的治疗称为“认知行为治疗”。他要求来访者每天进行应对行为的“个人实验”,结合所谓“内部对话”,更是治疗技术的一个重点。
从学习理论来看,习惯就是行为和反应模式,不同的性格意味着不同的习惯系统。从事新的有效行为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或模式,同时使某个或某些旧的习惯或模式成为不必要的而趋于消失。这样一来,性格也就发生了改变。如果不限于狭义的外显行为,我们也可以考虑知觉反应模式、记忆反应模式、想象和思维反应模式以及情绪反应模式等。当然,其他反应模式也可以对行为反应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烦恼多的来访者,企图用想“开”、“看透”来压抑欲望,实际上是办不到的。黑格尔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可见企图消灭欲望就等于企图消灭“我”。在现实生活中,更重要的是烦恼跟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成反比。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但只要我们采取使得欲望满足的有效行为,就可以减少烦恼。甚至有可能在行为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愉快。一个人的烦恼,与其说取决于尚未满足欲望的多少,不如说取决于有没有使得欲望满足的有效行为。
人的肠道活动不受意志的支配,唯一例外的是肛门括约肌。泌尿系统活动不受意志的支配,唯一的例外是膀胱括约肌。这些事实意味深长。与社会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社会不管的个体机能,个人不可能对它们随意的控制,社会要求的,个人就发展了相应的控制能力。人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体验与社会没有利害关系。我们都无法直接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因此,社会想干预我们的思想也办不到。神经症的要害,不在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情欲,而在于他们以为直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欲是可以办到的,不通过有效行为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他们的典型表现是整天冥思苦想,为苦恼而苦恼,却很少采取行动,而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行动去间接改变思想情绪。
即使我们能有条件地控制思想与情欲,这也不是最佳方案,习惯控制自己思想情欲的人比不这样做的人患神经症的可能性要大。道理很简单:思想、情欲就是“我”。老去控制思想、情欲,意味着“我”老跟“我”作对,这是典型的心理冲突。控制思想情欲很难,控制行为比较简单,我们为什么不选容易的去做呢?”
以上是今天的复习内容,读的时候想起了上个月的一个来访者,她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总觉得周围人对她不好。在工作中比她工作做得好的同事受表扬,她觉得是领导偏心。比她差的疏远她,她觉得是人家嫉妒。在家庭中老公对她嘘寒问暖,她认为他是不挣钱没底气;老公专心事业挣钱了,她又说不真心爱她。她来访的目的是改善人际关系,可是在她看来,一切都是别人不对。我们交流了好一段时间她才觉察到自己出了问题。
“你一定有感觉好的时候吧,感觉好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
“那时候刚参加工作,领导鼓励,同事帮忙,我取得了很大进步,大家都说我是最棒的......”
“那后来,发生了什么一切开始变了?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让家人也改变了态度呢?”
“......哦,要这么说,那是我的原因。有什么办法让领导对我改变态度吗?其实我觉得所有的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只要我出了名挣了大钱,他们都会改变态度的!”
......
行动的改变是要以想法的转变为基础的,即使理性上认识到错误,感性上未必接受。有相当一部分来访者的来访目的是想改变别人,在他们看来,周围人不让自己满意就是有问题。对待观念出问题的来访者,她自己不想改,即使让她采取看似容易的行动也很难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