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为大家呈现了李斯从一介小小的仓库管员,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终于问鼎丞相之位的成功原因,本文将从其后期的仕途历程来分析,命运之神最后为何会弃他而去,令世人唏嘘不已。
首先,李斯后期大权在握后,患得患失,没有了刚开始的一腔孤勇。
遥想当年,李斯也是一枚热血青年,怀揣理想和抱负,为了能出人头地,进入吕不韦的法眼,敢于叫板凶神恶煞的吕府护卫,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无畏精神,着实叫人称赞。
而随着后期逐渐大权在握,权高位重,李斯在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之余,也愈发对过去那种简单但有些卑微的生活,多了一丝丝的恐惧,唯恐自己有一天会被打回原形。
就像大多数早年历经过苦难的人,日后虽大富大贵,但做梦也担心这一切终有一天会成为泡影。
关于这点,在李斯与赵高的重复博弈中,显现的尤为突出,面对秦王嬴政的即将落幕,李斯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于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便发生了后来的伪造遗诏,废扶苏、立胡亥一事,也就是这件事,让李斯后续一直被赵高拿捏的死死的,成为赵高制约李斯的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
但是话说回来,换位思考的话,大多数人,在当时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或许都会像李斯一样,选择先保住自己利益。
或许有人说,李斯完全可以效仿像范蠡,在助勾践灭吴、重振越国后,选择辞官隐退,但实际上,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能审时度势,放下既得的一切,这种风轻云淡的人生态度,即使当下,也是非常罕见的。
其次,成也使命,败也使命。
青年李斯,正是背负着统一六国的使命感,支撑他步步为营,走到了人生巅峰,而当这一使命通过嬴政之手完美实现之后,危机感也随之而来。
李斯在协助嬴政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后,虽说也为治理新帝国出台了诸如郡县制等一系列治国方针,但此时的嬴政已非彼时嬴政,终日在为自己的长生不老而四处奔波,直至这一美梦被无情击碎后,嬴政再也没有了当初的雄韬伟略。
而此时的李斯,相当于已失去了并肩作战的好友(嬴政),与此同时,还要面对接下来嬴政离世后,秦二世胡亥的昏庸,赵高的独断专权,以及天下人期待的眼神。
这一切,或者说是使命感(当然,此使命非彼使命),似乎绑架了李斯,他不能坐视不管,不能像范蠡那样潇洒离去,他必须直面这无情残酷的事实,哪怕是螳臂当车。
所以,即使李斯不为自己利益考虑,他也会在使命感的召唤下,与胡亥、赵高一决高下,孤掷一注,挽救濒临灭亡的秦帝国,但历史从来都不是按照我们的意愿前进的,有辉煌,就有黑暗,这便是哲学家口中的螺旋式上升,股市弄潮儿嘴里的回调或回撤。
大势已去,李斯仅凭一己之力,终未能如人所愿,自古君子斗不过小人,可况小人旁边,还有一个昏庸无比、对其言听计从的君王胡亥。李斯的谢幕,其实也是秦帝国日落西山的预演。
最后,自古以来,文人难逃“屈原”的悲剧式宿命。
比李斯更早一些的屈原,面对楚怀王的昏庸和楚国的摇摇欲坠,忧国忧民,殚精竭虑,仍希望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挽救濒临危机的楚国,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却输在了不能洞悉大势之上。
背后其实折射出了文人不接地气式的自负,缺乏逻辑和理性的判断,所以这一切,终将不过是美好的梦想罢了。
其实李斯在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的那一刻,就应该意识到,大环境已然不复往日,自己之所以一路平步青云,最最重要的是,遇上了一个英明的秦王。
秦二世胡亥的品性,李斯并非不知晓,只是此时此刻的李斯,已不是那个有着深邃眼光和长远打算的李斯了,被既得利益捆绑,被浮云遮住了双眼,过分担心扶苏继位,对自己不利,如果历史可以倒流,或许结局并非李斯想象的那样。
更为可怕的是,在胡亥继位之后,李斯仍像嬴政在世时一样,对秦二世抱有幻想,以为自己的再三上谏,会让胡亥幡然醒悟,可是别忘了,有赵高在,这就是痴人说梦,可笑至极,最后在赵高的设计下,李斯终于等来了历史对自己仕途的无情宣判。
这便是文人思路上的局限之处,忽视外部环境,以为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绝世才华,便能拯救全世界,不懂博弈和周旋,更别说什么妥协和曲线策略了,因为这些在文人看来,那都是小人的伎俩。
蓦然回首,斯人已远去,但昔日的那一幕幕,或喜或悲,跃然纸上,如此鲜活,仿佛就在昨天。
掩卷之余,惆怅也好,释然也罢,这或许就是“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吧。
小职场,大社会,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红与黑(zhichanghongyuhe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