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下的特别大。农场的作物都是用机械收割的。如果收割季节下雨,机械就是趴窝的“老母鸡”一动也动不了。农场要调动全部人马进行抢收。几千顷的土地靠这几百人来收割那可是“蚂蚁啃骨头”,但也得啃。连队的好劳力都要调动起来,我也离开了食堂,参加到抢收大军的队伍中。
天还没亮我们就要上路了,镰刀是前一天夜里磨好的,还要带上磨刀石,到了地里,真是一猫腰就是一百多米。麦子割好、捆好,还要集中堆起来。
乌黑的土地下过雨后就像掺了一层油,脚踏上去满鞋沾满了泥土。走起路来吃力的很,大家都还要穿紧口的农田鞋,要准备两双,湿了回来再换。在家里的值日生每天倒是有活干了,要为我们把鞋子放在火墙上烤干。
“人定胜天”、“革命加拼命”这是当时的口号。可老天爷却偏偏不让你战胜它。雨在不停的下着,我们也只有等到天晴了才能下地。拖来拖去,已经到了十月底。一场大雪把要收的麦子全盖上。集中垛起来的也在等上冻以后再拉回场院了。
农场的收成还是要靠天吃饭的。如果到了收割的季节下雨了,庄稼都倒伏在地里,加上大雪的到来,几乎没有多少能收回来。
这些麦子、大豆被埋在雪里,到了第二年春天只有一把火烧掉。如不烧掉,这年的春播就要延误。这么多的粮食被烧掉,这不是在犯罪吗?可没有办法,这里的天气寒冷,无霜期特别短,如果收割时遇到雨水,就只能这样办。抢收回来垛在地里的小麦会发霉、发芽,脱粒磨成面粉,做出来的馒头也是粘的。
原来农场地多,人少,抢收回来的也就够吃的了,只是向国家交不了粮食。原来是国家的劳改农场,现在就不同了,上万名的知青被安排在这里,农场是自给自足,底子再厚还能厚到哪里,饭总是要吃的吧!今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在当时还是个谜。
这年的冬天有一部分同学上山伐木去了。可能也是为农场出劳力吧:农业欠收了,副业还是要搞一搞的。这些伐木的同学大多数是连队认为比较调皮的同学,那只是他们的看法,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身能来到这里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天还是那么的冷,雪还是那么的大。东北的农村在这个时候就是:“猫冬”,活不多。同学们仍旧是积肥、刨粪,每天夜里的“政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