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一月的开始,周三,天气灰蒙蒙的,犹如我的心情。
有时候会觉得人活的很有趣,因为在我看来,人有两种划分,一种喜欢表达,一种不喜欢表达,但还有一种是当感觉来的时候会滔滔不绝的那种人,而我可能也是最后一种吧。
我是比较热爱写东西的,但我也比较喜欢提笔忘字,我知道这说出来特别矛盾,可,这种性子也已经伴随了我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了。
前不久,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个作业,是建议大家写一篇观后感,具体的要求只是强调了一点:内容不要太空洞就好。而当我真正的去下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么难写,甚至连文章的题目,文章的开头都想不起来以什么角度去写。
当我意识到如此空洞的时候,才知道空洞的根本是因为我把这篇观后感当作了任务,反复去写,反复纠正,可文字终究是文字,丝毫变不成自己感情的流露,也因此改了五六遍,甚至细节到标点符号,最终,我认为,是我失败了。
就这样,当真的以为这个事不了了之的时候,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去考究观后感的本质呢?可能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文采不够精致,而是因为自己“观”的不够仔细,既然“观”的不够仔细,那又怎么会把这个感受写的贴近生活,引人共鸣呢?
有了解决方案后,却又有一种惰性在阻拦着自己,比如“观”的这个过程?如何去“观”?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脱颖而出,就好比,灵感来了,不想动手去写那般致命!
而我最终通过老师的开导,自己的不断勉励自己的方式,把整个视频从头到尾坚持又看了两遍,210分钟,30000多个字,一字不漏,那是因为这次我并不是带着任务观看的,而是带着一名党员最基本的党性来观看的,我知道,从一开始我都错了,错把会议作为一个任务,错把会议当作一个表现自己文采的垫脚石而去完成,还好,有老师的及时提醒和画龙点睛,还好,自己没有误入歧途,知途而返,最终才完成了那篇观后感。
而那篇观后感便是这次十九大会议的观后感,这次,记忆深刻,也恍然大悟了,年轻,气盛的我,从来不想着怎么走路踏实,而是想着怎么走路快。
我相信,也通过这次写文章,让我明白的不是文章的本身,而是生活,是生活在教育我们成长,是社会在给予我们平台,是目标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而我们要走的便是踏踏实实,不要因为年龄,觉得可以疯狂,觉得可以任意妄为,觉得华丽的辞藻就是好文章的代表,觉得……,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觉得,殊不知,在过来人的面前,我们显得是多么的幼稚和不雅,而最终似乎也无意间扑到了一个主题,那便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深刻内涵,我也时常告诫自己:学会思考,告别思想年轻的自己,以此写下心记,来正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