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难题”。
这里说的911,可不是2001年的“9·11”事件。
它是美国的紧急求助电话,相当于中国的110加119。
米尔斯海默讲,大大小小的国家,虽然经常被比喻成人,但它们和真正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碰上危急情况,没有911电话可打。
普通人家里出了事,遭了贼、起了火,可以打911,向公安、消防这些机构求助。
公安和消防呢,代表更高一级的权威,自然要履行保护国民的义务。
但到了国家层面,情况就不一样了。
国家遇到军事入侵或者边界争端,领导人能给谁打电话呢?
找联合国秘书长吗,但联合国并没有独立的经济和军事资源。
它要采取行动,得靠190多个成员国自愿配合,算不上真正的“中央权威”。
大多数时候,联合国能做的,只是从舆论上呼吁,或者居中调停。
美国不是号称“世界警察”吗,那找美国总统啊。
但谁都知道,美国最关心的是它自己的利益,它对其他国家是没有非帮不可的义务的。
更何况,不少冲突和危机,本身就是美国造成的。
一个有民族尊严的国家,也绝不可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外国干预上。
这个“911难题”,在学术上叫做“国际无政府状态”。
“无政府”,不是说一切都乱糟糟,而是指在主权国家之上,没有公认的更高一级的权威。
国家间发生了争端,也就不能指望更高的权威介入,按照法律条文进行处理。
围绕这个“无政府状态”,国际关系理论分化成了两个大的流派。
第一派叫自由主义,他们讲:虽然建立“世界政府”是办不到的,但只要加强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再建立一些充当润滑剂的国际组织,国家间的冲突就可以大大减少。
像《软实力》的作者约瑟夫·奈,就属于新生代自由主义者。
自由主义者很喜欢强调两个理念,一个叫“相互依赖和平”,意思是: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密切,彼此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也越不容易发生战争。
另一个叫“民主和平”,意思是:
只要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像美国、西欧那样的政治制度,它们就不会有对外扩张的野心,世界当然就会变得更和平了。
“一战”前夕,英德两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可这阻止了大战爆发吗?
美国和英国,都属于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国家”,它们在1812年,不也狠狠打了一仗吗?
于是,为了反驳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国际关系学界出现了第二个理论流派,叫做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者讲,国家要想在无政府状态下生存,只能靠“自助”,自己帮助自己。
外界的善意跟合作,只是国家达成自助目标的工具。
国家之间的互动,受到五项前提的制约。
第一项就是刚刚提到的无政府状态;
第二项是国家的生存本能;
第三项是国家为了自卫,组建的军事力量;
第四项是没有办法精准判断其他国家的意图的;
第五项是一个国家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
如果其他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我总不能闲着吧?
我要是动起来了,我的邻国会怎么看?
国家对这些互动,会有理性的判断。
在这五项前提的制约下,国家产生的最直接反应,就是恐惧。
担心自己被人攻击,担心自己的军事力量不够强,抵挡不住侵略。
在恐惧的驱动下,国家就开始“自助”了。
无论是富国强兵,增加“硬实力”,还是寻找盟友,分担自己的压力,都属于自助的表现形式。
那自助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够用”呢?
米尔斯海默提出了一项指标,就是“权力”。
权力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国际政治永恒的主题,内涵很宽泛。
米尔斯海默把它分成两块,
一块叫“潜在权力”,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经济实力。
像人口、产业结构、自然资源,都属于潜在权力。
第二块叫“军事权力”,就是潜在权力孵化出的军事力量,它在国际争端中的作用是最立竿见影的。
不过,两种权力,并不直接挂钩。
“冷战”时期的日本,虽然具备可观的潜在权力,但在武装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受到美国的限制,那它的军事权力就不够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