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白话气象》的时候顺带找出来的材料。由于这些内容很难可以塞入教材,因此单独开一篇文章写一写,以便不时之需。
归纳来说就是:中央台“最冷冬天”叫的蹭蹭响,实际却叫出了“最暖冬天”(这一案例已经编入《白话气象》必修2,见下图);民众“雾霾”、“暴雨”随便用;媒体“大雾弥漫”、“三最强台风组团”、“跳过秋天进入冬天”随便叫没问题。一到爱好者这里,“寒潮”二字给你引经据典,“大范围”三字给你刨根问底,好似这几个字是气象台专属,不是贵族就别随便说话一样;而就连没有任何错误的微博,也要用奇葩的理论翻出你的毛病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e83a1d4adb36207b.png)
这是我们中国气象局发表消息的夸大尺度。此为前话。
下面是典型案例。
事例一:“世纪寒潮”大家都这么叫却为辟谣而辟谣,自打自脸
2016年1月下旬初的事情。CMA叫“世纪寒潮”、媒体叫“世纪寒潮”,似乎就爱好者不能叫。事后质问爱好者“根据数值预报擅自定义世纪寒潮是否合适”,讲了一堆数值预报为什么不能信的理论,搞得他们不看数值预报似的。最依赖数值预报的不就是中央气象台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e0019dce5d90960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f7c77616171959e0.png)
修订的《新编白话气象二》我们引入了下列事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49713ed1b2d57e87.png)
事例二:“大范围”仨字遭找茬
2016年5月30日起,高温席卷广东、福建、台湾、海南、广西,浙江西南部、江西和湖南南部等省,台北、南宁打破六月纪录,高温持续了4-7天。
2016年6月9日,中国气象爱好者提及此轮过程为“大范围高温”,引来中央气象台质问。“极端高温的出现也是局地现象,达不到中央台的大范围高温过程标准”,使用普通、平凡的词汇引来中央气象台据其内部辞典对外部使用这个词的气象爱好者封口,莫名剥夺了使用这个词的权利。
事例三:使用“寒潮”一词再遭找茬,看似“引经据典”却惨遭自家人打脸
中国气象爱好者在2016年11月7日的一次寒潮相关文章中使用了“寒潮”一次,导致各路气象台相关人士竞相批判爱好者不懂“寒潮”一词的专业性,好似不是气象台内部人士,就不会懂得这两个字的奥妙,日常交流就不得使用这两个字。“寒潮”成为气象台使用内部辞典对普通词汇加以封口的又一案例。
然而,就在气象台相关人士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时,中国气象局和中央气象台微博同时使用了“寒潮”一词进行宣传,可谓讽刺性十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b74df85b8d7d0f0e.png)
事例四:南京气象预警怠惰反咬爱好者
暴雨橙色预警的发布标准的其中一项是:3小时降水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并可能持续。
2017年6月10日,南京气象台在南京6小时降水量达到150毫米以上后,仍怠惰高挂暴雨黄色预警。中国气象爱好者催促发表更高级别预警,南京气象高称自己“尽职尽责”,“中国气象爱好者言语尖酸,穷追猛打”,“今起取关”,并且再度将“技术”作为自己预警失误的挡箭牌,企图回避“为何已经100%达到暴雨预警标准却不发布预警”的问题。
不仅如此,气象台还电话打给中国气象爱好者小编,责令、威胁其删去督促其发布预警的微博。
事实上,用“天气有一定不确定性”作为责任的挡箭牌,已经成为近年来气象台预报员的一个惯用技俩。我们必须引以为鉴。我在必修2的修订中就详细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解释,在典例七中还有生动写照。
事例五:“一味追求极值是否合适”,一句极其客观严谨的话被中央气象台找茬。
2015年3月31日,中国气象爱好者发布了如下十分严谨,毫无错误的微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82a124a0da4a33af.png)
在发表这篇微博后,不知是否受此微博影响,网络上出现了“清明假期将迎来17级超强台风”的谣言。
随后中央气象台先发制人发表文章,在本十分客观,实际也证明无任何错误的微博中,死命鸡蛋里挑骨头,认为媒体的胡乱解读本质还在于中国气象爱好者所发微博值得商榷,认为中国气象爱好者应当为这起谣言事件负责。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5d16068ffe172f5b.png)
中央气象台还给出了相当奇葩的理论说明为什么要气象爱好者来负责。
这篇文章只是指出了谣言的来源和演变途径。
你可以说这次的事件是无良媒体曲解造成的,但是这条微博是谁发的呢?如果你们不这样发,是不是就没有现在这样的事情?
你们现在的影响力并不小,看你们微博的公众未必有你们那样的气象知识水平,所以他在理解有些内容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
有的事情,不能说我没错,就不需要反省。
媒体喜欢拿你们的微博内容炒作,你们就需要负责任。
我甚至都不觉得有必要去反驳。这几乎已经等同于键盘侠的逻辑,为喷而喷了。
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略了。不过这里补一张图,是行政警告的依据。非常有意思,亏我现在还存着。
就是这张黑板报。以及这份报道。相当有纪念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ebe9cfc261792a6b.png)
福州气象台某副台长铿锵有力地说道:我请问博主,您难道更希望执法人员身着执法服去找学生取证再下处罚书,此举会对学生的影响更小?
我除了摊手还能说什么呢。
事例七:北京冷涡暴雨,气象台动用审查工具删除中国气象爱好者原博文并进行批斗
中国气象爱好者于2017年6月18日发表文章,认定22~23日有“六年以来最大的冷涡暴雨”。
同日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如下,认为北京22日至23日有小雨。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396713b055791933.png)
稍后在政府督促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中国气象爱好者删除了文章。气象台各种辟谣,纷纷将矛头指向爱好者夸大其词,指责其应为其这个短语造成社会恐慌而负责。
21日,中央气象台发出提示,注意22日白天至夜里北京有暴雨,局部大暴雨。
6月22日,中央气象台做出了如下预报:
预计今天上午北京大部以分散性阵雨为主,雨量1~5毫米,局地10毫米左右;午后开始降雨逐步明显,对流增强,预计傍晚前后降雨最为强烈,累计降雨量可达暴雨(50~60毫米),局地大暴雨(100~140毫米),午后到傍晚部分地区还将伴有雷电、短时大风和冰雹等天气。
结果到了当日前半夜23点,也仅仅有小雨。
气象台给自己预报不准的理由是这样的:
气象部门就是肿脸的日常,如果怕打脸,玻璃心早就在气象圈混不下去。
这种中小尺度的短时暴雨准确率即便美国都只有20%[摊手]除了加强临近监测预报,目前没有更先进的技术。如果有,不妨来showshow[doge]
气象部门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不像民间爱好者可以只在意自己的对错。也许他们有做的不妥的地方,但实在不应如此指责,而且还上纲上线。
本来天气预报不准也是科学的一部分。
因此,理解和认同的人,不会在意预报偏差。不理解的,永远觉得预报是不准的。
预报员这个职业,本身就自带了挫败感。晚安[爱心][爱心]
科学预测,懂“预测”俩字儿的意思吗!
真正有气象灾害的时候,我们一定不会不管您。
气象局报错了会被人骂,你们不用负责任,所以你们显得报的准。
即便气象部门预报技术有限,处理应急事件也不见得非常及时,预报准确率目前也难以令你满意,但还是会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制作天气预报。
然而,预报员们和极少数亲气象台的键盘侠们一面对待做出基本相同预测的爱好者却是这样的态度。
你们危言耸听,负的起这个责任吗?
真正气象台的预报人员懂得讲话要负责任。而不是有二两说十斤。
现在的新闻为了点击率也是拼了,各种博眼球。动不动就是史上最什么最什么。
民科都算不上,成天危言耸听,迎合媒体公众胃口,却偏偏有很多人信。
你是怕被喷所以前两天失声了?等雨下完你怎么说都好啦。
今天多少老百姓的生活均为这种造谣文章受到影响?!!你能负责吗?这种胡乱造谣的账号应该被查封!
如果你因为你一次不准确的预报出了事故会发生什么事你有想过吗?
搞得好像气象台发了不准确预报后有负过什么责任似的。
很多人以为气象爱好者报错的删去不提,报对的大肆宣扬,生活十分逍遥。然而并非如此。
现状是:气象爱好者报对了是因为“不用负责任所以才显得报的准”,报错了是造谣有被拘留风险,报对了但被媒体改错了,不是媒体负责任却应当是爱好者负责任,可以被电话警告,责令删除,甚至行政执法。而气象台报对了可以大夸特夸,报错了则是“科学的一部分”,报对了但是被媒体改错了,则是“无良媒体”。目前的形势完全是反转的。
中央气象台甚至可以这么夸自己。
就在一瞬间,雪花落满天。被自己人准确到炸裂的预报感动到。
这就是权威和非权威的区别。正因为气象台是权威,所以他们可以对待自己和对待爱好者拥有双重标准。
后话是,最后那篇文章里的“六年以来最大的冷涡暴雨”实实在在应验了。也就是说,和典例五一样,这是时隔两年之后又一次毫无错误,严谨可靠的微博被气象台揪着打的生动写照。
![](https://img.haomeiwen.com/i1436215/a0015d59a6bc2a27.png)
事例八:广东气象局急于辟谣气象爱好者结果被实况反辟谣,面子挂不住后一怒之下夺走“台风论坛”微博品牌
前因后果写的很详细了,不再赘述。这个例子比较像是事例七。
事例九:623龙卷风南京大学大气学院学生对气象爱好者扣帽子和人身攻击事件
中国气象爱好者的声明:《关于阜宁县龙卷风的雷达图像声明》
我的想法:《是时候会到纯粹的梦境了》
这几个事例足以说明现在相当部分预报员、小编和气象局部门主动挑生与气象爱好者的对立关系。与这样的人根本没有争论什么的必要,因为他们是主动找事的。像键盘侠一样,你无法跟一个主动来找事的人去讲道理,这样反而显得你很傻。
我试着分析了一下为什么本无怨无仇的气象台某些人会出现主动找茬的情况。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刷存在感、争夺话语权、找到人生意义。
很简单的逻辑,民众不信专业的气象台,跑去信“野鸡”、“废品”、“哗众取宠的xx”(自南大大气院学生会语)一样的爱好者。气象台发声也没了人听,他们感觉民众的眼光全被吸引到了“废品”爱好者身上了。没有人再羡慕会预报天气的他们,跑去羡慕会预报天气的爱好者了。他们就怀疑自己活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自己辛辛苦苦加班所做的事被爱好者全干了。
怎么办才能恢复气象台的信誉?只有告诉民众:我才是永远正确的,信爱好者,你吃亏。信我,你能得到许多利益。他们有着高高在上的语气:我可以指导爱好者专业知识,可以指出爱好者的错误,可以给爱好者挑毛病,可见我的水平高于爱好者,你来关注我,不要去关注爱好者。
一句话,“我们才是权威”,除了我们,你们别跑去问任何人天气。
这是很正常的心理。但算漏了一点是,爱好者的专业水平却完全不逊于人家。努力学习的爱好者有相当多,专业知识远超大气院的人也不少。你要是鸡蛋里挑骨头,很可能还会误杀队友。气急了的他们只能做的是当一个键盘侠来攻击。
我已经很久不去管气象局的事的,只要让大家知道气象局和气象爱好者存在这样一种单方故意找茬的对立关系,只要让大家知道我脱离气象局当一个气象爱好者有更精彩的生活即可。
为什么突然写这篇文章,只是《白话气象》编写过程中统一整理出来的一些汇总性材料。
下面是我过去相关想法的摘录。
2017年3月8日的想法:
我真的在吃晚饭。说实话我觉得讨论我的动画比企图让一个被自己预报准确度感动到不能自已的气象台恢复上进心要有意义的多也开心的多,我这学期是想通了。
又不像那种不求人家人家就不给你办事的机构,中央气象台是这种状态最多就是会让非气象爱好者受罪,就是中央气象台从此从世界上消失我们爱好者不会有一分一毫的损失,甚至可能成为巨大的优势,它消失了我们心情也要好许多。就这样,有上进心的,什么福建省台,知天气,彩云天气这些,我们就提建议,帮他们扩散信息。没上进心的拉倒,爱怎么着怎么着,我都不爱管。民众因为气象台能力所造成的损失,对不起,从此没法管了。我没有站在这么高的位置上。
除了说出我所看到的气象台能力的差距,说出气象爱好者所能看到的事实,做不到其他任何事。剩下的,谁觉得有脸吹就吹,大家都开心。
2017年6月10日我的想法:
已经决定了不会卷入气象台的事情。今后也不讨论气象台有关的事情。不会用中央气象台或者谁的预报做任何文章。我喜欢天气不是喜欢上我们比那些看气象台的掌握更多信息这一点,不是喜欢我们比气象台准这一点。那是一种虚荣。我只是单纯喜欢气旋的感觉,雨的味道,风的感觉,一切一切。前几天强对流和气旋再次感受到,如果纠结于气象台没有我们爱好者报得准,没有我们爱好者负责任这个点上,那实际上很无聊,我觉得也是走错了道路。
如果觉得气象爱好者在微博上吼一吼就能改变体制的迟钝和懒惰,毫无专业性和责任心,事情未必太过容易。这个事情,这三年的事情不断地体会到。吼的结果是气象台与气象爱好者站队和对立,啥都没法解决。某些气象台该懒还是会懒下去,并同时将自认为自己非常辛苦非常负责,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还将认为对方在像流氓一样无理取闹咄咄逼人。去年623是如此,今年这件事还是如此。
所以,我不会管气象台的事情。福建省气象台除外。这是我唯一极其尊敬的机构。福建省内地级气象台除外,在省台带领下在预警发布上已经变得特别及时特别棒。当然,爱好者认可的其它气象台也除外。
你如果去关注省台和市台的服务,在过去一年中简直飞速蹿升。福建省气象台有雷电监测,更新时间3分钟,具体到在地图上某个点的落雷位置和强度。它有洪水预警,地质灾害预警,山洪预警,有水位数据,有雨量数据,有极大风速数据,它有台风警报单和重要天气报告,它有1小时自动降水预报图。它有勤快的预警发布系统,以及非常有效的防雹和人工降雨工作。它有马上就要有格点温度,格点风速,未来据说还将有地质灾害格点预报,雷电紧急速报。它在很多领域都达到和JMA平起平坐的程度,而后者可是国际防灾的顶级机构。没有人会去指责这样的机构。
我们总是希望和优秀的人能成为朋友,和优秀的机构能够友好相处。会把自己感动到的没用的人和机构来说,自生自灭就好,你和他废话是浪费时间且浪费心情。毕竟没有人需要他的预报,至少我不需要。
相关阅读:点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