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心理学教授、上海心理学基础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陈默,曾在华东师大演讲中分享到:“90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人一孤独,思考能力变强,不思考饭,不思考钱,而是过早地思考一个人生哲学 —— '活着的意义'。”
因此,对于大部分90后来说,天塌下来,心不能塌下来,万事不能影响心情。他们或许没有思考清楚”活着的意义“,但在潜意识里会有一种强烈的“顺心意”消费思维。
我当然不能忽略,很多90后由着性子,顺着心意的表现是打游戏,狂热追星,还有各种想象不到 的诡异行为;同样也不可以忽略,很多商家会建立一系列的套路模式而导致90后产生极多的不合理消费。
这当然是不理智和不可取的”顺心意“消费。然而,对于一些懂得判断什么是合适自己的年轻人来说,能够在奋斗的年纪意识到自我投资、关注内心成长,却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情。
世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只剩下钱
记得很久之前听过一个关于中美两国老奶奶的故事:中国老奶奶存钱存了50年,临死前终于有钱买一套房子。美国老奶奶买了房子,临死前终于还清了100万。
这个故事的梗很讽刺,有很多人也能从中明白理财和房产的重要性,但有一群年轻人却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了这两个事件的本质:钱不值钱。
如今,90后不存款已经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了,不负债就算不错了!
你想对他们说早知当初,何必如此?可你不知道,他们有一套特立独行的经济价值观:现在的钱不花掉,一是委屈了现在的自己,二是委屈了未来的自己。
这估计是新一代年轻人最大的思维转变。如果对金钱没有足够的概念,“钱不值钱” 的观念当然会演变成一种极端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对钱产生一种厌恶感。
越厌恶钱,钱就会离你而去,这是不可取的。但如果对钱有足够的概念和理财规划,“钱不值钱”倒是会为年轻人带来正确的投资方向。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师姐,她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看房子,在26岁那年就已经在郊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 我的原生家庭很一般,结婚买房父母都没出钱,我是靠投资给自己出的嫁妆和首付。而我的投资就来源于我研究生毕业那年买的房子。读研究生的时候,周末我就经常去看房子,做好规划。钱不值钱,穷就穷,必要的投资还是要有,至少婚前买的房子还能保值。”
普天之下,还真不知道哪个90后是不负债的。只是每个人的负债是幸福的负债还是摧毁性的负债,取决于每个人的财务规划。
80后治不了老板
90后先来治,剩下的交给00后
前些天看到朋友圈里的一个段子:
微博上也有人发了一句特别精辟的话:不要大声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看到这个段子,我不否认那个起不来的女孩辞职是不负责任,是不懂世事艰难。但我曾看过一个关于 “ 90毕业生一言不合就辞职引发关注,有人闪辞有人慢就业 ”的视频采访,底下的留言触及心灵:
“ 喜欢画饼,事实上又没料,这样的企业80后能呆下去,我们呆不下去。”一个工作不到两年就换了五六家公司的90后说到。
辞职、不稳定是当代年轻人的常态的。他们生在一个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有着很多抗争的天然底气。遇见不公平的委屈的,羊性一些的会忍一阵子,难保以后会做出什么吓一跳的事情;而率性一些的,炒掉公司连招呼都不给说一声。
为什么穷?90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心大于钱。为什么任性?90后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心大于钱。
我每个月也要还这还那的
但我不怕,能花钱就能赚钱
一位27岁从事印刷行业的90后跟我分享到:”我每个月也要还这还那的,还借给朋友钱,但我不怕,我相信能花钱就能赚钱,我一个月不工作也能赚1万多。“
你看,哪怕是穷,哪怕是有问题,但他们心态不会轻易崩盘,他们相信并且确实是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位刚辞职创业的90后跟我说:在公司干死干活换来的不过是一份退休金,我还不如用10~20年的时间达到财务自由。心是舒服的,哪怕现在吃馒头也是没有问题的。
说到底,90后之所以又穷又任性,其实是更加关注内心的自然和自我成长。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某个特别的特征,不能说他们丢失了中国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反而应该说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90后若能逐步提升对金钱的认知,刻意训练自己的财商,那么就算现在的是图方便消费模式还是顺心意消费模式,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你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尽早地意识到财商这个问题,那么你能随时辞职的底气和能力只会停留在短暂的时间,未来你也会成为那种有车有房有娃不敢轻言辞职的憋屈市民。
退一万步来说,现在最大的90后尚未及30岁,无论是财商、情商、智商都还有发展空间,还需要经历更多的企业训练才能得以成熟。
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90后还有极多的机会去经历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