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有一件事在朋友圈里传得很火,说一些不法的化妆品电商,引进高档化妆品时,会故意进20%左右的假货。这20%的假货卖给谁呢?就是那些鉴别不出假货,从来没见过真货的人。商家怎么知道谁没有鉴别能力?答案是靠算法。
对于经常出现在购物网站里的推荐算法,你应该不陌生,它是一种根据用户的网上行为记录,来推测用户身份和喜好的技术。假如你在网上经常大手大脚地买些高档货,那么算法程序就会搜集这些数据,然后给你贴个标签,认为你是上层人士,有充足的奢侈品鉴别经验。假如你从来不买200块钱以上的东西,而且经常浏览打折促销的尾货,那么算法就会认为你没有鉴别奢侈品的能力,而很遗憾,当你偶尔想奢侈一把的时候,就成了这20%假货的接盘侠。
无独有偶,我在刚接触互联网购物的时候,因对这个商业模式不太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刚开始会买一些比较便宜的商品,但是每次拿回来之后,感觉也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完美,也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便宜,所以只要凑活能用就没有退货。但是后来,我即使买几百块钱的商品,效果也是差强人意,从此我停止了在这家电商平台的购物。
这就是流量为王的时代,大数据显然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但是,了解自己的不光是大数据,还有“熟人”。
“杀熟” 这个词语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对,就是“杀熟”的熟人。上次,我在熟人店里买了一件衣服,因为是熟人,自己都觉得熟到了朋友的那个份上,所以这样的熟人生意我是会去经常照顾的。想着同样的品质,买谁的不是买,干嘛不去朋友那里呢?我有一个习惯,只要是到了朋友店里,看上的东西从来不还价,拿了就走,因为熟嘛,相信他也不会对我下“狠”手的。所以,第二天就穿着新衣服上班,同事看了觉得好看也要去买,而我没时间陪她,就告诉她地址,让她一个人去了,后来我们俩对了一下价格,我比她多花了120元,顿时我觉得人设坍塌。
把别人当朋友,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别人却从来没有那么想过,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踏足过“朋友”的店,纵然再次见面,也是一句“我最近比较忙”岔开话题。
这只是一些小的事情,这样的“算法”只是让人心有不爽,但是完全影响不了自己的生活,也动摇不了自己的幸福感,但是如果用算法设计自己的人生,不但会失去很多快乐,更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的《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这本书中讲有些人之所以成功,既不全是天赋和努力,也不全是关键时刻理性选择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家庭出身很重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行业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就像阿里、京东、腾讯这样的帝国,占据食物链顶端多少年,难道全靠他们的天赋吗? 所以这条食物链的逻辑远远不是谁努力谁就能占据一个好位置那么简单。
小成功靠算法,大成功靠智识(智慧和见识)和运气!
我身边有很多人,从来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对自己的要求几近残酷,为了追求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对自己精打细算,就像一块钟表。每天差一分钟的表已经不错了,他非得想要一个一个月才差一分钟的。拿了银牌已经是万人之上,但是总想拿金牌。
这样的人,给一个任务,就知道怎么完成。心中有目标,就知道怎么实现。懂得激励自我和自控自我的手段,所以他们活得非常有效率。但是却把自己活成一个工具。因为只会“执行”。 在别人眼里,他们是别人眼中食物链顶层,但是他又何尝不是别人食物链的底层呢?所以,回过头来,总觉得自己很累很累。
如果一味追求食物链排名高低,而忽略智识,就像买彩票中了大奖的人、中国在征地中获得巨额补偿的农民,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财富败光,这就是在食物链上突然攀升之后智识不够用了。
如果一个人的智识高但是在食物链上的排名低,他大概不用特别担心。给他机会他会升上去,实在没机会还可以培养下一代。
所以,不要把自己活成一个算法,一味追求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停一停脚步,因为两边的风景也很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