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0分钟了解古诗(续)

30分钟了解古诗(续)

作者: 鸡肋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1-14 00:37 被阅读0次

    预先说一句,如果对本文的一些术语不明白的,请参看上一篇拙作《30分钟了解古诗》。本文题目原为《30分钟学作古诗》,怕人畏难不进,乃改是题。其实了解第一部分的赋比兴与第三部分的对仗知识,都有助于古诗欣赏。无意于写古诗的话,第二部分的格律可以跳过不看。

    一、赋比兴

    写诗不难,人人可以为之。只要你去捕捉眼前掠过的风色景物,抓住心头飘过的情感思绪,写下来便是诗。比如古人就这样做:

    看到什么写什么。看到鸟从树上飞过,“黄鸟度青枝”。

    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心中人了,“思君如流水“。

    因为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双宿双飞的鸟儿而想起心中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第一句这种直接描述事情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叫作“赋”。第二句把心中的所想形容成更加可视化的东西,叫作“比”。第三句因为看到外在的事物而荡起心中情感的涟漪,叫作“兴”。

    赋容易理解。比和兴的区别在于,比是由内及外,心中已经有了想法要表述,但是想借助更生动形象的事物表述出来。兴是由外及内,看到外物而触发心中的某种情感。

    赋比兴是写诗三法。

    二、格律、拗救

    接下来如果你对近体诗有兴趣,以五绝(指律绝而非古绝)为例,我们来谈一谈格律。

    以五绝为例的原因很简单。形式上来讲,七言就是五言之前加两个字,律诗就是绝句后面加四句话。清楚五绝的格律,七绝、五律、七律都不是问题了。

    它们都只有四种基本句型,五言是:

    1、通平平仄仄

    2、平平通仄平

    3、通仄平平仄

    4、通仄仄平平

    (注:通是指平仄都可以)

    七言是:

    1、通仄通平平仄仄

    2、通仄平平通仄平

    3、通平通仄平平仄

    4、通平通仄仄平平

    根据最后两个字的平仄,这四种句型分别叫仄仄脚、仄平脚、平平脚、平仄脚。任一句型都可以用作一首诗的开头,无论是绝句的四句还是律诗的八句,接下去的句型都可以凭借对、黏的规则推算开去。也就是说无论哪种近体诗,都只有四种范式。

    嗯,以五言为例。

    1、

    通平平仄仄,        山中相送罢,

    通仄仄平平。        日暮掩柴扉。

    通仄平平仄,        春草明年绿。

    平平通仄平。        王孙归不归。

    2、

    平平通仄平,        花明绮陌春,

    通仄仄平平。        柳拂御沟新。

    通仄平平仄,        为报辽阳客,

    平平通仄平。        流光不待人。

    3、

    通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通仄平。        经冬复历春。

    通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通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

    通仄仄平平,        寥落古行宫,

    平平通仄平。        宫花寂寞红。

    通平平仄仄,        白头宫女在,

    通仄仄平平。        闲坐说玄宗。

    (注:柳拂御沟新的拂,闲坐说玄宗的说,都是入声字,是仄。)

    古诗起句押不押韵随意,所以其实1和2、3和4只是起句押不押韵的区别。起句如果押韵,用韵也比较宽,可以用相邻的韵部(读音相似的韵部)。但每一联的对句一定要押韵。

    是不是到此就可以了?我们说了这是基本句型,它们还有一些变化的余地。

    1、通平平仄仄

    第三字可以用仄,但如果这样做,第一字就必须用平。它的变格就成了:平平仄仄仄。例子有杜甫《八阵图》的“江流石不转”。

    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可以互换。但这样做之后,第三字就成了仄,套用前一条规则,第一字就必须平。它的第二个变格就是:平平仄平仄。例子有杜甫《月夜》的“何时倚虚幌”。

    2、平平通仄平。

    这个句型引申的变化稍复杂一点,涉及到拗救。

    仄平脚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如果用仄,就成了所谓的“犯孤平”。但只要第三个字(七言就是第五个字。所有五言的例子,放到七言中,都须相应推后两个字)用平声字,毛病就消失了。变格是为:仄平平仄平。例子有李白《夜宿山寺》的“恐惊天上人”。

    根据原来的句型,“平平平仄平”也是成立的。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演化这一变格为:通平平仄平

    这是拗救的一种,所谓“拗”,意为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需要拗救的情况还有两种,分别是“小拗”、“大拗”。它们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仍就是“平平通仄平”的第三字只用平声。

    小拗、大拗都发生在“通仄平平仄”句型中,我们要把“通仄平平仄,平平通仄平”放一起讲。

    什么是小拗?“通仄平平仄”的第三个字用了仄。拗救之后就变成了:通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子有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什么是大拗?“通仄平平仄”的第四个字用了仄。拗救之后就变成了:通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子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幸运的是,拗救甚至可以同时救三种,也就是我们可以把这三种变格合并起来,成了:通仄通通仄,通平平仄平。例子有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杜甫《蕃剑》的“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

    以上便是四种正格与两类变格。如果要适用到七言去,七言的四种基本句式我也按相同顺序给出了,遮掉前面两个字套用下五言的即可。如果要适用到律诗去,按照对、黏的规律再添四句上去即可。但记得上篇文章说的,律诗的中间两联需要对仗。

    三、对仗

    那接下来我们顺道说说对仗吧。数字对数字、动词对动词之类的中小学常识没什么好说的,想到几点说几点。

    1、其实方位词可以对动词,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里对开。形容词可以对动词,杜甫“可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对忆。名词可以对形容词,贾岛“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夕对寒。诸如此类。要把对仗定义到词性对仗上也太拘泥了,汉语本来就是动、形、名可以互转,古人并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

    2、对仗时,专有名词可以借用表面意思。刘禹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石头原指石头城,是地名,但这里就和江底相对。李商隐“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牵牛本是星座名,却能和驻马相对。杜甫“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是一种酒的名字,也能和菊花相对。

    3、诗有借义对。要有创造性思维,别认为只有数字是数字。王安石“自喜田园安五柳,但嫌尸祝扰庚桑”,五柳和庚桑都是人的称呼,所以可以对仗。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庚是天干的第七位,所以和五又对仗。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在诗里是普遍的意思,本来和“七十”无法对仗。但寻又有“八尺”的意思,常则有“十六尺”的意思,乃和王安石的“庚”一样,可以当数字用了。此外同样可以拿来和数字对仗的,还有中、满、全、尽之类的字。

    4、诗有借音对。“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红对子,因为子借音紫。“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对迁,因为迁借音千。清借音青的似有不止一例。

    5、诗有当句对。这个古诗中尤其多,不再局限于出句和对句对仗。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天地不是对有无,而是天对地,有对无。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舟对楫,圣对明。再提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儿对女,长对安。长安这个城市名都可以被拆开了用。

    6、诗还有隔句对。白居易“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不是“缥缈巫山女”对“归来七八年”,而是对“殷勤湘水曲”去了。“归来七八年”则对“留在十三弦”。同样机轴的还有郑谷“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重逢思城事,雪销花谢梦何如”、杜甫的“喜近皇天寺,先披古画图。应经帝子庙,同泣舜苍梧”。推之更远,则《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已开其端矣。

    今天讲了赋比兴、近体诗的正变格、对仗,其实都是针对写诗的实际操作问题的。有疑问、有斧正,都请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0分钟了解古诗(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kh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