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回老家,我和父母一起去养老院看望我的外婆。90岁的外婆,依然健朗,依然极爱干净。她身穿黑色高领毛衣,外搭墨绿色缀花开衫。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房间里的衣服被叠得整整齐齐。案头除了有《圣经》,还有一沓白色的废硬纸板。外婆的耳朵已经聋了,靠着在白色硬纸板上写字,和其他人交流。
外婆看到我,拉住我说:“文君啊,谢谢你来看我。”
我:“……”
外婆已经不认得我了,把我错认成了远房的小姨。我拿起笔和白色硬纸板,写下我小时候的名字:“外婆,我是丛苑啊。”可惜只上了几年夜校的外婆,不认识“丛苑”二字,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面:“文君啊,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的皮肤怎么还这么好,你一点都没有老!”
蹚过时间的河流,有些东西在改变,有些东西没有改变。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少年的丛苑已经变成了一个中年人,穿上宝蓝色毛领大衣,我的面貌倒像了我远房的小姨。可是在外婆心目中,丛苑的样子,始终是那个戴着眼镜,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外婆记忆里的我,可以超越时间,永远被定格在那一刻。
这次回老家看外婆让我想起去年春节,我和我先生一起回农村老家,看望先生96岁的爷爷。老人已经无法认清我们是谁了。记得我刚和先生结婚那阵子,他还有心地从口袋里拿出几百元,作为给孙媳妇的见面礼。现在的他满脸皱纹,安静地坐在凳子上,无比认真地在吃一碗鸡蛋白面条。他用筷子捞起几根面条,放在嘴里嚼得津津有味,那神情仿佛是在享受一大盘珍馐美味。旁边儿女们的谈话、热热闹闹地拜年,一切仿佛都与他无关。老爷爷是方圆几十里最长寿的老人,村里所有和他一辈的人都已经去世了。他也已经耳背,神智不清。但是照顾老爷爷的儿女们说,他就是愿意吃,愿意活。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长长久久地活着?对于子女来说,老人能长久地活在世上,尤其重要深刻。因为“父母在,人尚有来处。”因为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在的地方。那对于自己来说,特别是当所有同一辈人都去世了,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在哪里?我想,对于我外婆来说,活着就是为了见证主的荣光和伟大。她每天读《圣经》,虔诚地祈祷,与主同在。她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因为离开意味着永远与主同在。
去年回北方时,我曾看到冬日北方平原上是一望无际的麦地,平坦的麦地里不时会有拱起的小土包。有些土包上放着颜色鲜艳的花环。婆婆告诉我,这些都是坟包,农村里没有公墓,村里的老人去世之后,就直接葬在了自家地里。这就是所谓的生于泥土,葬于泥土吧。也许再过几年,老爷爷也会被埋葬在属于他的那片星空下、田地里。老爷爷不信宗教,没有信仰。他的状态,更像余华在《活着》里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没有我们所想象和赋予的各种意义,“死”也不是一切的终结。我们不过是走出了时间而已。
哲学家们喜欢讨论“死亡”和“永生”对于我们人生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没有衰老、不惧死亡,人生会变得更好吗?在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里,新世界的公民能通过科学技术,保持容颜不衰。他们从小接受死亡教育,对于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感到害怕。只是小说的结尾,借着野蛮人之口,赫胥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下幸福安乐、欲望满足,没有了苦难、挑战、赫然的死亡,就没有能够抵御诱惑、克服苦难的意志和战胜命运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