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我哥的孩子出生时,把我妈接到了市区照看我嫂子和小孩,原以为苦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去到市区,见见外面的世界会很开心,可是,在那段时间里她比往时勤快得多的给我打电话倾述。
并不是照看她们太辛苦了受不了,毕竟是苦过来的人。
而让她受不了的是一天到晚关在屋里,即使出去也都是不认识的,哪怕邻居都是不打招呼的,大家都是直奔自家门,这使她很“孤独”。
没有了农村里的那种气氛,家里到处串门是常有的事,你来我家坐坐,我去你家聊聊。
其实这种感觉我刚出来工作的时候也有,总觉得周围很陌生,不友好不热情。
事实上,这些都是从小生活的地方给我们留下的烙印。
根本上,这是一种乡土本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3855928/da65b6008a0e3ba1.png)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了很多这种乡村特有的东西,看完后我更加的理解了我的母亲,理解了我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明白了为什么我会羞于与熟人谈商业,明白了农村里为什么有大姓小姓,而小姓又为何融入不了大姓等等。
血缘社会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我们知道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土地。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长老统治,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小的犯了错,做大哥的是有权说的,这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见到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在农村里,缺跟葱会直接去隔壁家里拿一些回来炒菜,家里做了糍粑会给隔壁送去一点,或者看谁路过,直接叫她进来吃。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种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差序格局
费孝通认为乡村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以“已”为中心,和别人建立联系,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像丢个石头在水面泛起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
因此,我们在农村里看到的那种大姓大家族,总能够通过各个层面的亲属关系推出较大的势力范围。而那些小姓,因为缺乏基本的私人联系,且村里有门当户对一说,他们很少有机会进入大姓的亲属范围中,很难推出大的波纹,获得更多人的认同。
城市化进程
如今,社会在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特有的一些东西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
我们羞于与熟人谈的商业,已经在变得乐于谈,比如早几年很火的微商,大部分都是从自己最亲近的亲人开始做起的。
长老统治进化成了“尊卑不在年龄,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
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一些底层的东西依然深深的烙在我们的骨血里。从乡村到城市,有着诸多不习惯,就像我母亲不习惯于市区“孤独”的生活一般,这是新旧观念的冲突。
人的当前中包含着过去的投影,不仅是个人的,还有整个民族的。
PS: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接触社会学方面的书,一开始看得艰难,但还是慢慢啃下来了,好在是薄薄的一本,让我得以耐心读完,没有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当你了解了以前是什么样,也就更能理解了现在为何会这样,会多了一份包容,多了一个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