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转发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某明星带孩子在国外读书比赛,在比赛进行一半却被劝退赛的事情。原因是别的孩子在慢慢的体验读书的快乐,而他的孩子却在自己的鼓励下努力多看书,为了赢。
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不是为了享受事物的过程,而是比较:读书要比别的孩子读的多,说话要比别的孩子说的早,吃饭要比别的孩子吃的多,身体要比别的孩子长的壮。
生怕一不小心,在某个方面落了后。
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妻子很多时候也是这样。
孩子出生体重正常,后来每次体检都“不达标”,体重偏轻、身高偏低、头部发育偏慢。。。
每每在小区与别的宝妈交流后,发现别的宝宝喝奶比较多、吃饭比较快、长牙比较早、甚至声音比较大,都会拿来比较。一回家就抄起各种“武器”,逼孩子吃饭、喝奶…孩子不配合,开始发火,一时间,暴躁不安的情绪弥漫整个家中。待情绪稳定后,又开始忧虑。。。
我们什么时候,能让心静下来?
我们什么时候,能把眼光放在自己孩子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的把别人的孩子当做标准,把我们认为好的当做标准。自己孩子稍有不足,即满心忧虑,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样样都是最好,样样都是第一。
但是,我们忽略了,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有人吃的多,有人说话早,有人少生病,有人学习好。
其实,我家宝宝一直很活泼、很聪明、很健康。
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眼光和心态。
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孩子本人身上:关注他的健康、关注他的需要、关注他的情绪、关于他的兴趣。
而不是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又怎样怎样。
我们的宝贝,为什么非要跟别人家的一样呢?
每个宝宝,都是上帝赐予父母独一无二的礼物。
关注成长、尊重需要、用心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只有比赛,需要更多他们自己的选择和体验。哪怕将来成绩差点又如何,马云大大不是学校的差等生吗?周杰伦不是除了音乐,其他所有科目都不及格吗?
不要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和别人比较的一个机器。人生不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轨迹不同,但各自精彩。
我们的孩子,就是要跟别人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