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农村家庭,夫妻俩没什么文化,老实巴交的,有一儿一女。土里刨食,家里很穷。母亲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明事理,在当时农村普遍不让女儿读书的时代里,坚持供一儿一女读完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儿子在上海工作,女儿在深圳工作。为了让儿子能在上海扎下根,他们举全家之力在上海松江买了一套两居室,父母也随儿子搬至上海,父亲同时在上海找了分工作,母亲因不会说普通话,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家庭和小孙子。
女儿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家,夫妻恩爱,工作稳定。女儿生孩子时也曾接母亲在深圳住了差不多一年,但因母亲想念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孙子,女儿只好把母亲送回了上海。
老家农村的那些亲戚朋友们对这俩口子是无比的羡慕,觉得他们年轻时吃那么多苦也值了,供出了两个大学生,终于可以跟着儿女在大城市享清福了。
可是,有一天,那个在大城市享儿女之福的老母亲居然在儿子小区的景观湖里投湖自尽了。
起因很简单:老人头疼得厉害,儿子带着去大医院拍了片子,第二天儿媳妇有事忘了及时取回片子。老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大病,一再催儿媳去取片子,儿媳被催得烦了,大概说话语气不太好。老人又给远在深圳的女儿打电话,结果女儿有事没接着。
老人做好了一家人的晚歺,说下楼扔垃圾,结果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其实老人的CT没有任何大问题。老人是觉得自己含辛茹苦把儿女培养到大学毕了业,也在大城市扎下根了,自己完成任务了,没人再需要了,谁都不关心不在意自己了。老人钻进死胡同了,但却没人倾诉没人懂,一念之差走上了绝路。
这种结果让人不得不深思呀。
作为父母,不管他是穷是富,总是想要倾尽所有,给儿女最好的,包括教育和其他生活中的一切,而自己所经历的所有磨难和困苦,却都希望儿女能避开。这没有错,也是为人父母之本能。
但关键在于,父母同时也得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将自己的余生全部寄托在儿女身上。这样,才不会因儿女偶尔的不周而失落甚至绝望。毕竟,儿女长大了,也有他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应对。
作为父母,把儿女培养长大,就算是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重要使命,这个时候应该是适时退出儿女的生活,看着他们的背影,目送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同时,父母也应该去完成自己另一个使命:让自己的晚年更轻松更自由快乐。
作为儿女,当自己长大成人有了能力的时候,除了深深感恩、回报父母外,千万不要认为,把父母接来城市,让他们住上大房子,天天山珍海味就是最好的回报。
身边有朋友千辛万苦地把儿子送出了国,儿子博士毕业留在美国工作。后来,在美国结婚生子,也买下了大别墅,兴奋地回国来要接父母出去享受生活。这位朋友很认真地和儿子说:我把你送出去学习,我就完成了我的任务,你在美国的生活你自己好好过,我不再参与,平时你们能不时给我来个电话,我就知足了。
与其让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去过儿女认为的豪华舒适的生活,不如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里过自己简单自如的生活,心里互相惦念着,可能的话,多回去陪父母说说话,或者时常视个频,听听父母的唠叨,作父母的也就知足了。
不过,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儿女越优秀,离父母也就越远,父母的孤独也不可避免。
这基本无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