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灯塔组《碧海蓝天》

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灯塔组《碧海蓝天》

作者: 孤独的长跑者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22:21 被阅读35次

    时间:2017.10.15

    地址:昆明 大溪地

    主讲:灯塔组:黄菊、王才奎、李英、郑捷、廖星菊、小熊

    海报

    灯塔组带来的这场电影是震撼心灵的,郑捷、小奎、李英在讲故事的环节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娓娓道来,现场很多小伙伴悄悄流泪,被感染,被触动,被牵动,心灵的某一个角落被唤醒。

    有那么一群人,都爱上了碧海蓝天。在法语中,“大海”与“母亲”谐音。悬于深海就会找到子宫中的感觉:温暖,无忧无虑,无穷的未知和无尽的可能,即使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也是一片天真烂漫的混沌,无我,无他。

    雅克的身上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性,在亲眼目睹了父亲因为潜水事故而丧生后,他却依然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潜水运动员;雅克会真心地为恩佐取得的成绩微笑和鼓掌,默默忍受着恩佐语言上有意或无心的挑衅,但是他却不会为了保全恩佐的性命而在成绩上弄虚舞弊。

    菊子从客体关系的视角解读:

    人物分析——雅克

    性格特点:孤独、忧郁、腼腆、单纯,不善于自我表达,不喜欢竞争,不善于理解他人的情感,孩子气。

    心理类型:内倾直觉型

    雅克的客体关系(一)

    母亲:从小就离开了他和父亲,早年重要客体的丧失,使雅克产生一种深层的被抛弃感,在他幼小的心灵会认为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妈妈离开了我们”。

    父亲:小雅克的照顾者,但在雅克童年的时候,也以海难的方式离开了他。幼年丧失双亲,使小雅克从内心深处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离开自己,同时内心也充满了恐惧、愤怒和无助。他无力向外建立关系和情感连接。

    恩佐:与雅克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同样热爱潜水,与雅克惺惺相惜。他见证了雅克父亲的海难,也能够深刻地理解着雅克的情感。对于雅克来说,恩佐算是一个重要的客体,以至于他的死亡可以直接把雅克击垮,使雅克生无可恋、义无反顾地回归了大海。

    雅克的客体关系(二)

    乔安娜:早年的创伤体验在亲密关系中被激活,他再次体会到自己的无能、无助。这种“我不够好”的体验让他担心乔安娜像妈妈一样再次弃他而去。

    大海和海豚:他的钱包里的照片是海豚;

    人物分析——恩佐

    性格特点:热情,开朗,善于交际,世故,争强好胜,精力充沛,固执,自负。

    心理类型:外倾直觉型。

    恩佐的客体关系(一)

    母亲:这个母亲富有破坏力,同时也是有力量的。不满就大声责骂,过后又能干地给孩子们准备吃的。以致于恩佐把一家人相互责骂之后,又以相互亲吻结束一天称之为“爱”。

    弟弟罗伯特:

    他非常了解恩佐的性格,也许是唯一能够说服恩佐的人。恩佐执意在自己身体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下海遇难,就是在罗伯特唯一一次不在场的时候。

    人物分析——乔安娜

    性格特点:热情开朗、聪明灵活、善于交际、冒险敢为(有时感情用事,不计后果)。

    心理类型:外倾情感型。

    乔安娜的客体关系

    闺蜜:与她一起逛街、一起生活、一起排遣孤独的人,也是一个很了解她的人。

    雅克:她深爱的男人,也是她孩子的爸爸。一个爱她却又不停逃避她的男人,一个让她觉得她无论如何都搞不懂、也搞不定的男人;一个爱海胜过爱她的外星人。但因为爱,乔安娜最终还是选择了成全,放开雅克去追寻他爱的大海。

    恩佐是个理想主义者,只是太晚了。最后才明白潜入海底的快乐要远大于夺得世界冠军。他的臂膀坚实,他的身材高大,可他不是最强的人,最强的人心里边住着碧海蓝天。就像武功,最后不是靠练,是靠悟的。

     爱情若是不被作为理想,则都是不靠谱的,至少是可以被摧毁的。雅克爱乔安娜,乔安娜是个好姑娘,可爱漂亮,聪明伶俐,没有不喜欢她的理由。但是乔安娜不是海,这成了命定的悲喜剧。爱一个人,就要放手让他去爱他所爱的。“去吧,去吧,我的爱。”乔安娜做到了,她怀里的雅克最终还是跳到了大海的怀抱中,她泣不成声,她的孤独像海。

    郑捷压轴的这场关于孤独与归属感讲到她的灵魂深处了,关于孤独很深的体验,依恋障碍的困境和最终的归属。

    她的PPt中说到:

    孤独是对生命意义的需要,也是对人世本质的虚无觉察。

    孤独是秘密地对所爱的客体怀着“得到”或“归来”的希望,而抑郁则是这样一种希望的丧失。

    基于情境触发式←孤独→基于人格发育过程:

    政治背景所致的边缘

    持续稳定的内在状态被阻碍

    在他的ppt中看到了Loneliness传达了孤身一人的痛苦,而Solitude则传达了孤身一人的荣光。

    孤独指是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与孤独对立的是依附性和听天由命。孤独也指人在伦理意义上的独抒己见,不随人俯仰。孤独是一个人在他的自由意志驱动下所做的一切。孤独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因此,孤独属于喜好思想自由的人。他在宁静达观中进入自由境界。哲学形而上学的孤独指的是反省、超越和自主自身的意识。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直面孤独,冷然寂静。孤独的来临和失去一样,使人不察。隐匿者与缄默者是意志薄弱者,而孤独者却不是遁世与消沉。你不能为自己找遁词。卑鄙是卑鄙者的见证,孤独是孤独者的丰碑。孤独者不是愤世嫉俗者,但他却绝不趋炎附势。孤独和深思默想的时刻,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我以为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一些人,是不太容易被世人所理解的。

    他们生来就对某些常人无法捕捉到东西,有着格外敏锐的感知。

    或成为了艺术家、诗人、哲学家,或也成为了成瘾者、边缘人。

    他们很容易被爱上,但爱他们却注定是一件又迷人又痛苦的事。

    但这种残酷之于他们来说,却更加的残酷。

    准确来说,他们爱着唯一懂得自己的自己。

    这是,我对内倾直觉型的人的理解。

    内倾直觉型+情结+依恋障碍=一个孤独到灵魂深处的孩子

    关于依恋:

      依恋是持续养育孩子的照料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必须是父母。可能是其他人,关键是一直照料这个孩子。依恋是处于情绪之中的,把人跨越时空地连接在一起。也就说依恋是一种东西,我们将之内化,并使用这种特质与他人建立关系。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第8-12周此期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能加以区别,见到任何人都会微笑或发声。

    第二阶段到6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认识其父母并开始优先对他们予以反应,在这些熟悉的人面前婴儿的微笑、大声笑或发声更多些。

    第三阶段月到三岁婴儿从6、7月起

    开始对特定的人发展特殊的依恋常是母亲被作为探索周围环境的安全的基地果与之分开,儿童会变得不安,当她回来儿童则显得十分高兴。如果面对不熟悉的或恐怖性的情境,儿童会寻求与之躯体的亲近。

    第四阶段岁以后最后的伙伴关系阶段,儿童较少自我中心,能理解母亲的动机和行为,依恋关系变得较少依赖性。

    父母的依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而且成人之间的同伴关系亦应归于依恋。

    这部电影中导演带有强烈的吕克贝松自己童年的影子,有着很强的自传色彩。“爱情、友情和真实是唯一的向导,我对它无限向往。”这是贝松的一段说辞。而贝松的童年,又如同恩佐和杰克一样对深蓝的大海有着无限的向往和爱。成年之后,回首往事,遂成就了这样一部浸透了梦与爱的深情之作。

    皓蓝无际的海和天空显得富丽而饱满,繁复而迤逦,神秘而传奇。人的内心,环境和电影的气氛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极致的风景之中,既有梦幻一般的美好,也有死亡的气息,如同大海本身一样,既是狂野和摧毁的力量,又是温煦而柔和的怀抱。最终,如同一首乐曲一样,其中,散发出了多元的迷人味道,歌颂的却是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美好。

    电影结局揭露了人类的起源是大海而不是深山,蔚蓝深邃的世界,才是真正家园。这一点在西方文化里体现的更多,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希腊,就是一个被蔚蓝环抱的文明。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碧海蓝天》的故事是从希腊开始了,那是一种情愫,一种对纯蓝之海,对生命的终极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C&B15班电影季备忘录---灯塔组《碧海蓝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xop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