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那些“天才”们
记得小学时,我们班有一个在全校都出了名的“学霸”。第一名的宝座,他从二年级进到我们班,一直保持到小学毕业。他的作业永远是我们学习的范本。甚至有时候,老师临时有事,会让他拿着自己的作业到课堂上讲解某道题。很长时间里,我们都把他当成是“神童”,并羡慕他长了一颗比常人聪明的脑子。
六年级那年,我和他成为了同桌。因为自己也算是个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我和他平时就有了不少交流机会,并因此变的熟络。
然后,我才知道,他每天放学回家总喜欢把他高年级的哥哥课本拿过来看,并且对于不懂的问题,第一时间求助他哥哥。另外,他酷爱地理和历史知识,没事就会通过书本、报纸和电视等渠道学习,就这样,他逐渐养成了每天学习和阅读的习惯。所以,每次我和他赌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从没赢过。
我们身边会有不少被大家公认的“学霸”或牛人,并会习惯性认为他们的优秀和与众不同源自于他们日复一日的勤奋努力。
正如人们习惯性认为一个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会比只有5年开车经验的司机更擅长开车;一个有着20多年教书经历的教师,会比只有5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更优秀。
那么,是不是长年累月练习加勤奋努力,就会成功?
结果并非如此,甚至让人吃惊。
一项自2010年的交通事故调查数据显示,有着5年以上驾龄的司机,虽然在交通事故数量上比不足5年的要有所下降,但5年以上驾龄的司机发生交通事故往往是最致命的,每100起伤亡事故中,达到了173人受伤,是5年以下驾龄司机伤亡人数的1.1倍。
在教育领域,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教学效果上并不比只有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教学效果很多,甚至不如后者。比如,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成绩往往在年级排名前列,而他们在同学面前有更大的支持率。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这个人的水平并不会随着练习年限的增加而提高,甚至,这种“自动化”能力会因为得不到刻意提高而缓慢退化。
这种“刻意提高”,其实就是“刻意练习”。
我们需要通过“刻意练习”,来不断增进我们在某方面的技能。
1、目标明确
李翔老师,一位在过去7年阅读了2000余本商业管理、心理学等专业书籍的阅读牛人。他开办21天阅读训练营,经常爆满。对于每次开营,他都会先问学员一个问题---你来训练营的目的是什么。曾有不少学员说,想通过训练营养成日常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认知。针对此类回答,李翔老师的回复是,抱歉,你这不是目标,或者说,你的目标并不明确。
所谓目标明确, 是指你设立的目标是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来临,我们会被各类广告、软文吸引,买来大量的在线课程。买的时候,我们信誓旦旦说要坚持学完,甚至想象着自己学习后马上发生质的飞跃。
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她在过去一年里报了很多线上课程,什么理财课、英语课、PPT、商务管理等,只要是当今社会倡导或者流行的技能培训,她都积极报名。但一年过去了,她对我说还有很多课程从未被“宠幸”。我问她花了钱为什么不好好学,她的回答是“当初买的时候还很有热情去学习,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热情就减退了。恰好这段时间别忙,就没时间和精力学习,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还想好好放松休息一下。”
与上述跟风买课却没什么明显提升的朋友不同,另一个是我在线上课程认识的妹子。她半年时间里成功减掉了15斤体重。她说当初决定去健身房减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在年底结婚的时候穿上那件心仪已久的婚纱。
所以,为了达到目标体重,她每天下班都到健身房打卡,结合教练的指导,她开启了特定部位的减脂模式,在饮食上,用低脂食物代替糖分和碳水过高的零食和奶茶,甚至尝试短期戒糖。有时候加班,她就下班回家自己复习教练交给她的动作练习。
半年后,她成功穿上了那件婚纱,步入幸福殿堂。
目标明确,不在于这个目标是长还是短,而在于具体且明确,也就是可量化。因为只有具体明确,才能有效引导你的实践和练习。
2、专注
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每天坚持写作,对创作的专心致志程度,让他常常忘记吃饭。对写作的痴迷,让他曾在一天里用掉了七支铅笔。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有关他专注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有一次,陈景润走路时撞到了一颗树上。他非但没察觉到自己走错了路,反倒以为是撞着别人了,一连说了几声:“对不起,对不起!”事后抬头一看,才发现撞得不是人,而是一棵大树,他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原来,他正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一个数学问题。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巨大成功,与他的专注品质密不可分。
彭于晏,娱乐圈一个专注演技、清流般存在的优秀演员。2002年,20岁的彭于晏因《爱情白皮书》进入娱乐圈。随后,在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同剧的明星朋友都先后火了起来,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始终专注磨练演技。2011年,彭于晏接演了电影《翻滚吧!阿信》。为了演好里面的体操角色,他把自己当专业体操运动员来训练,每天早上摸黑起来跑步,一天12小时从单杠、吊环、鞍马到跳马,一路练过来。2013年为了拍《激战》,他进行了建筑工地上的“魔鬼式训练”,不仅在健身房运动六七个小时,甚至在工地拖拽沉重的铁条、钢筋等建筑材料附身爬行,抬举重型卡车轮胎等超负荷体力活动。
正如导演林超贤所说“这个年代很多人都想方设法用最短时间做最多的事情,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肯花大量时间做一件事。”
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种坚韧不拔的决心,就是专注。
所以,要想取得进步,你就必须学会取舍,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及时反馈
要想实现目标,及时的反馈必不可少。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写《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中提到,他每次写完一部长篇小说后,都会把他的书稿发给他的太太,然后他太太提出自己的意见。村上说,这些意见让他很难受,但是无论怎样,他说他还是告诉自己努力让自己心平气静去听,因为不论意见是否一致,这些反对意见和不同意见,都会是自己更好进步的重要基础。
师北宸老师开设21天写作训练营有一大特色——定期对学员的作业进行及时点评和反馈。因为助教老师们的点评反馈,让我知道自己写作存在语言啰嗦、没有逻辑条理等问题,并结合老师助教的点评,明白自己需要在文章语言凝练上进一步提升。正是这个过程,我慢慢清晰了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在训练营结束后开启了针对性训练改善,目前已经感觉收获颇丰。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及时的反馈更是我们不断提升的法宝。作为学生,学习情况得到老师的的及时点评,是其查漏补缺并提高成绩的关键;作为员工,工作成果得到领导的及时反馈,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失误,从而逐渐积累职场经验;作为家人,对方的点评和意见则是我们改善关系、增进感情的钥匙。
所以,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建立反馈机制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你可以通过寻找该领域的专业导师的方式,也可以有意模仿行业优秀人士的方式提升。
总之,要有反馈。
4、走出舒适区
研究界曾经对一些专家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很多训练多达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的测量上,却比一些刚从医学院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一些。
同样是在音乐界,一些业余爱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一部分钢琴爱好者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这些钢琴爱好者已经花了数十万个小时“练习”钢琴,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更有可能的情况他比年轻时弹的更差。
我们都知道本杰明·富兰克林因为对电的研究而闻名世界,同时也是一名很受欢迎的作家和出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富兰克林还是美国第一位国际象棋棋手,他曾和欧洲甚至世界知名的国际象棋棋手下过棋。但他的国际象棋水平只能说是中上等,并没有达到国际优秀象棋棋手的水平,这一度让他很沮丧,但他并不知道问题出自哪里。
不管是行医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还是花了数十万小时“练习”的钢琴业余爱好者,亦或是没有成为国际优秀象棋棋手的富兰克林,阻碍他们进一步提升的根源,其实就是他们没有逼一逼自己,走出舒适区,也从没有在该领域进行数小时的刻意练习。
不管任何类型的练习,只有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你才能够不断进步。
那么,如何走出舒适区呢?
首先,逼迫自己练习、大量的练习
其次,要尝试那些刚好超出自己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
要想成为行业精英,刻意练习必不可少。树立明确具体目标,制定详细计划,想出监测你进步的方法,保持动机,你就能实现突破。
网友评论